知性妈妈杨澜:教育不是培养一个乖孩子

知性妈妈杨澜:教育不是培养一个乖孩子

内地女星 2016-04-18 15:34:52 183

   

谈平衡:

不做完美妈妈

“亲爱的,来搭把手”

          和 每一个职场妈妈一样,杨澜也曾有过焦虑的时候。一位心理学家告诉她,“一岁多以前的婴幼儿,是无法分辨母亲的短暂离开和母亲抛弃他有什么区别的”。杨 澜听了特别恐慌,一想到曾经连续两周出差的经历,她就觉得自己对孩子有过无形的伤害。因此她告诫职场妈妈,如果不得不离开孩子一段时间,之后必须有意识的 弥补,“不要认为你出差回来孩子内心的伤害就自动愈合了,你必须反复地跟孩子说妈妈特别爱你,妈妈只是出差,不是不回来。”

         作为一个异 常忙碌的职业女性,杨澜给自己减压的方法,是从不要求自己做“完美妈妈”。“我的孩子有一个不会做饭的妈妈,但是他们也有一个见多识广总是兴致勃勃的妈 妈,一个享受着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妈妈,我觉得这很重要,总比一个整天唉声叹气的妈妈要强。我带给他们的见闻、带他们去旅行的地方,包括我对工作的热爱和兴 趣,还是能给他们一个很正面的影响的。每一个人都有缺憾,也不必苛求做到完美,所以我就自作主张原谅自己了。”

          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作 为一名成功女性,杨澜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在她看来,这个看似寻常的问题背后却有着明显的性别歧视,“成功的男性基本 上不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好像他们如果忽略了家庭的责任和天伦之乐是理所应当的,而女人如果没有把家庭照顾好就别来谈事业。这种潜台词代表着一种不平 等。”

        杨澜认为,不管是在家庭还是职场中,仅仅靠女人是无法做到这种平衡的,除非她是个女超人。“一个人是做不来这么多事情的,也不应该让一个人来做这么多事情。所以我们要勇敢的去求救——‘亲爱的,来搭把手’、‘亲爱的我做不来了,来帮我一下’。”

谈教育:

男孩女孩都一样

教育不是培养一个乖孩子

        中 国人常说,“穷养儿,富养女”。但杨澜对此并不认同。她在对于一儿一女的教育上,要求都是一样的。“我要让他们知道,你并不需要去迎合任何人。很多人会在 小女孩的成长过程中会说:你要乖,你要讨人喜欢,以至于小女孩从小就要看着别人的脸色决定自己的言行,这是对孩子的个性多么大的压抑啊。我特别希望女性去 发现自己生命的状态,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嫁自己爱的人,不能太多的去顾忌外在的某种评判标准。”

         在她看来,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培养一个乖孩 子,而是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你要去尊重每一个人独立的思想,去发现自己生命的状态,做自己爱的事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用顾忌任何外在的评判标 准。但你能够一直给他们鼓励、支持和爱,让他成为自己。这就是女人的力量——她力量。不是所谓的能够去‘控制’多少人,而是靠支持与爱去成就多少人。”

        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教育孩子:“你要听话!”“乖孩子不可以不听妈妈的话哦。”……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吗?育儿专家建议:不要刻意培养“听话的乖孩子”。

        网友linlin:我家宝宝两岁半了,最近喜欢跟我们唱反调,不让他做的事情他偏偏要去做。每次为了阻止他搞得我们精疲力竭,却感觉他反而越来越不听话了。看到朋友的孩子总是很乖很听话的样子,真是只有羡慕的份啊。我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宝宝变得听话呢?

        大多数中国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他们认为这样的孩子好带,能省去许多麻烦。有些家长对孩子表现出的反抗行为很反感,而对那些惟命是从、听话的孩子更为喜欢。其实,每位家长心目中对“听话”的定义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否“听话”来评判孩子的行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医师王玉玮教授认为,家长不应该刻意培养“听话的孩子”。

        孩 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正是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 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 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王教授认为,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鬼主意多,家长应做出正确的引 导,用于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这些就有赖于父母以身作则。如果孩子出现打架、骂人等不当行为时要及时纠正;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 的乐趣,引导他们应用在实际生活 上。

        国外专家认为,容忍孩子“不听话”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 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 力。聪明的父母应当适时适当地给孩子一点儿 “不听话度”,这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乖” 是一种文化,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到我们孩子言行和品格的价值判断,这不光是父母们的专利,同时也是做老师的 “武器”,只要“静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就知道,听话的孩子是如何增添了我们的“职业欢乐”,而痛楚则来自于他们的“叛逆”和“捣蛋”。我们从来 不会欣赏他们的“不听话”,你只要回想一下我们心目中的好孩子,想想他们的名字,再想想他们的行为和品质,原来他们大多是“听话”“乖巧”“懂事”的,再 想想我们评出的“三好生”等,有几个男生,有几个“特立独行”?原来教育中有那么大的偏见,原来我们理应公正的教育其实并不公正。

         而如果,我们做老师的自己都在倾一生之力学着做“乖老师”,我们就只有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而必然的结果就是,我们发现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中,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中。

        其 实很多教师闲谈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感慨:某某品学兼优的“乖孩子”虽然考上了某某重点高校,但是最终却没能真正在事业上出人头地,结果只是“泯然众人矣”; 而某某调皮的不是很循规蹈矩的却很有个性的孩子,虽没能考上让老师骄傲的学校,但是在工作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却脱颖而出,事业有成。这不能不让我们想想我 们的教育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这个问题。

上幼儿园大班的张倩是个乖巧的孩子,但是妈妈常常叹气:孩子很乖,可就是太乖了……

        其 实,张倩原本不是这样的,两三岁时她非常好奇,也喜欢冒险。但每当她要淘气或者与大人辩驳时,妈妈就会骂她:“你想翻天?”爸爸甚至还打过她两巴掌。慢慢 地,在父母的管束下,张倩变得越来越乖巧。大人们是喜欢了,可是,孩子由此也添了毛病: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而且胆小怕事。这样乖巧的 孩子有一些常见的特点:有问题提不出来或不敢提出来,别人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服从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对长辈,无论说的对还是 错,都不敢与之辩论,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自己必须做个乖巧的好孩子。这样的孩子,性格已经被扭曲,被父母教育出了一种“奴性”心理。

         然 而令人遗憾的是,多数父母把这样的孩子当成了好孩子,把培养乖孩子的方法称之为成功的教子方案。其实,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一定的判断标准,比如能按成人 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 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家长可以根据上述标准,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不培养乖孩子,并不是说我们都要把孩子培养成“坏孩子”、“捣蛋 鬼”、“破坏狂”。“乖孩子”这三个字是中国长辈对儿童的“最高奖赏”,用于赞美孩子的服从和满足成人心意的行为。如果我们赞美儿童“乖”,一般都因为孩 子听话,我们一次次赞美,培养了孩子们的乖,他们开始学会放弃,学会依赖。

小编说说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孩子们随意去唱去说。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孩子自由自在的天性。”

        杨 振宁也对清华的学生们说过这样的话:“中国学生不要太乖了。中国年轻人的胆子应当大一点。”“中美学生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西方的学生从小就不把‘听 话’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而中国学生则相反。”“如果对一个美国小孩说,你应当做功课,他会反问你,我为什么要做功课?而让中国的小孩做功课,他就乖乖地 听着。美国小孩头脑中没有‘乖乖的’这个观念。”他认为,美国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提示我们,教育的目标不能确定在培养“乖孩子”上,有创造力、有想象力、有主见、有胆识、生动活泼的开拓型人才,才是我们的教育应当孜孜以求的目标。而大量经验已经证明,调皮捣蛋的孩子,成人后往往有可能成为这种人才。

                                                                                               来源:童年网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