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浩,被《乌梅子酱》害惨了

李荣浩,被《乌梅子酱》害惨了

青年文摘 内地男星 2023-03-03 19:55:24 115

作者:谈心社社长

来源:谈心社(ID:txs163)


“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


近来在短视频平台冲浪的网友,谁还没有被这段BGM洗脑过?


这首来自李荣浩的最新作品,自发表以来就深陷舆论的旋涡。


一方面,它令李荣浩的热度迅速飙升;


另一方面,也在第一时间掀起了华语乐坛的巨大声讨。


事件的起因,是最擅长“找茬”的乐评人丁太升,在个人账号发布了一条点评视频。


他认为李荣浩在这首歌曲中表现了优秀的编曲和制作能力。



但话锋一转,他又直截了当地点出歌曲里的问题,尤其是副歌部分:


“一股浓郁的中国乡土风掺杂着当下短视频平台的爆火元素扑面而来。”



他坚持认为,这是一首为了投机迎合小镇青年、初中毕业的文艺骨干和打工者的作品。


在歌曲里,李荣浩“没有了诚恳”“为了火妥协到泥土里”。



换句话说,他认为这是李荣浩一次向短视频流量低头的表现。


“俗不可耐”,这是丁太升的最终定调。


“甚至俗不可耐这个词用在这里,也变得俗不可耐起来。”



争吵上热搜后,一场围绕《乌梅子酱》的议论,在全网铺展开来。



《乌梅子酱》怎么了?


尽管丁太升少有观众缘,但这次大家对他观点的认同,却远远超出以往。


有人表示,自己其实也听着《乌梅子酱》十分俗气,丁太升算是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不管他以前说过什么,这次我挺丁太升”,这样的评论比比皆是。



对于这部分听众来说,这首歌曲虽然也在工业流行音乐的及格线之上,但无论在歌词还是旋律方面,都有些过于“口水歌”。


反而非常符合短视频“网红神曲”的特点:旋律洗脑,气氛拉满。


几段小清新视频,配合上歌曲的卡点,分分钟就能创造百万点赞。


就好像丁太升所说——


李荣浩太熟悉短视频上那些热曲的套路,太熟悉喜欢网络神曲的群体的“痒痒肉”了。



这样的歌曲实在不耐听,少了味道,没了意境。


但反对他观点的人却认为,歌曲本来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无论雅俗,这首歌曲既然能够有如此火爆的市场效应,就说明它符合相当一部分听众的期待与审美。


朗朗上口,听着很甜,就是这首歌的过人之处。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就是好的艺术。”这句话再次被搬了出来。


至于说它中国乡土风、迎合小镇青年,这部分听众则反驳道,听歌怎么还听出优越感来了?



表面上看只是一场雅俗之争,但实际不难发现,支持者与批评者之间的角度,本身是有错位的。


许嵩曾经在自己的《雅俗共赏》里唱道:


快写一首情歌雅俗共赏/落笔传神还要容易传唱


所谓雅俗之间,都指向对歌曲本身质量与风格的讨论——


是要追求词曲精妙巧思,还是顾及更为一般的口味,也就是传唱度。


支持《乌梅子酱》的人,说的确实是这首歌曲的质量与风格,他们爱听,也乐意听。


但批评者不是。他们承认歌曲在工业流行乐中不算差,也就是并非针对歌曲本身做评价。


指责之处更多在于,这首歌来自李荣浩。



在指责者看来,整首歌曲的质量,完全不符合李荣浩本人在华语流行乐中的定位,也无法回应乐迷对他的期待。


就像有网友说的,初听这首歌,真没听出是李荣浩写的。


几个乐评人账号对这首歌的评价,也不约而同指向了这样一个方向——


“缺失真诚。”


LiveMusic现场”是这样评价的:


网络上现在大多数批评声不是针对土,而是针对这份功利心。


图/@LiveMusic现场


耳帝”也委婉地说,我们常觉得一件作品土,主要是因为它不真诚。


相反,如果一件事物土得很真诚,我们反而就不会觉得它土,而会称之为天然或者艺术。


图/@耳帝


而后他又补充道,同一创作者的作品里,有些东西其实没有那么差,有些东西也没有那么好。


但为什么大众会对“不是那么差”的歌曲批评如此之甚呢?


因为创作者曾经给过大众那些好的东西,并获得名利;


但如今他的回馈,却是这些“不够水准”的作品。


那怎么可能立得住呢?


图/@耳帝


可见,《乌梅子酱》的争议,远没有歌曲质量这么简单,更多是这首歌与李荣浩曾经的作品之间的落差:


李荣浩不应该是那个向抖音神曲低头的人,可他却这么做了。



不是一首口水歌的事

而是李荣浩的“向下兼容”


Apple music给李荣浩歌曲的简介里有这样一段:


曲折而坚定的追梦路,带给李荣浩丰沛的创作素材,他的个人作品常以城市中的青年为主题,以外冷内热又极富辨识度的风格唱出有关爱情离合、生活喜悲的主题,不落俗套又不故作高深。


在舒缓的钢琴伴奏或是简单的吉他演奏下,李荣浩不仅能捕捉到时下男女的感情症结,也能轻松勾勒出随性自在的画面。


图/Apple Music李荣浩代表作


简单几句话,却有着丰富的信息量:


个人风格、灵气,作品的主题、特色,歌曲反映与时代及社会的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与时代及社会的关系”。


这说明李荣浩不是一个普通的歌者,而是成为流行音乐在中国社会行进过程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从一定程度上讲,音乐不单单是艺术上的事,它也是社会发展的折射,甚至是社会发展的风向与指引——


20世纪80年代,邓丽君的“靡靡之音”用一种新的音乐形态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崔健的嘶吼则喊醒了国人内心个性的萌芽;


20世纪90年代,李宗盛、罗大佑深切表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内心的迷惘与挣扎;


千禧之年,周杰伦又用天马行空的创意,极大拓宽了华语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内涵,让彰显个性的Z世代开始站在时代舞台上。



尽管李荣浩在乐界尚没有达到如此高的地位,但他的作品,确实反映出了21世纪10年代以来城市中青年的矛盾复杂心态,成为一代人在一个时期的历史写照。


可以说,他之前的部分作品,是有风格,有质量的。


最重要的是,也很有深度。


看看Apple music给他列出的代表作,大多如此。


《在一起吧好不好》等歌曲并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在其中


这样的评价和成绩,与他早年的经历脱离不了关系。


2013年,李荣浩推出的专辑《模特》,让长期在幕后默默做制作人的他走向台前。


没有太多宣发,歌曲本身却打动听众,也使他被台湾的金曲奖青睐。


“最佳新人奖”,他是大陆歌手获得该奖的第一人。


彼时的李荣浩,正处于人生最不顺利的阶段——车祸意外、丧父之痛、穷困不堪。


这张专辑,正是在绝境中蛰伏的结果。


创作鬼才、华语音乐脸面……一系列名誉桂冠,开始加诸于他。


站在华语乐坛几近崩塌的这几年,听众对于李荣浩的期待也就越甚。


早在2021年,李荣浩就已经坐上《中国好声音》的导师交椅


但近几年李荣浩的作品,似乎愈加驶离自己原本的道路。


不少人提到,李荣浩实际上相当懂市场,他在营销上有过几次成功的案例,包括只有四秒钟的歌曲《贝贝》,以及全曲只有9个字的《要我怎么办》。


《要我怎么办》歌词,这首歌一般被认为是用来展示编曲技巧的炫技之作,或是寻求知音的“猜字谜”之作


还有频繁登榜的热搜词条“没有人能在李荣浩的歌里赚到一分钱”,一首歌里所有的分工都是他自己,成功树立了一种“全能人设”。


图/网易云音乐评论区


如果这些还只是小打小闹,对于歌曲质量来说也算无伤大雅。


但当一首歌曲直接单刀直入,向着抖音神曲的层次向下兼容时,听众的不买账,也就自然而然了。


就像一位听众所说,大家期待的,是歌手的成长与进取,是不断突破自己、引领大众审美。


图/@君君的旅行日记


如果连李荣浩这样的“创作才华型”音乐人都开始向着神曲妥协,那华语音乐,或许会永远裹足不前了。



李荣浩不是第一个,

或许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荣浩辜负了听众的期待。


但更悲哀的是,其实他并不是第一位被嘲“向流量低头”的专业歌手。


无论是营销,还是向短视频神曲妥协,都体现了当今华语乐坛的一种困境——


要想生存,就需要考虑歌曲有没有人听。


在过去的唱片时代,尽管同样有营销策略,但流行歌曲本身的硬质量,还是决定其接受度的关键因素。


但在如今,市场规则向流量倾斜。


魔性、抓耳的爆款歌曲开始成为更具实用性的玩法,这在催生一大批抖音神曲的同时,无疑也压缩着曾经的主流歌手的生存空间。


无独有偶,近来告五人的新专辑《带你飞》,就饱受诟病。


质量下滑、数量激增、风格向口水歌靠拢,也出现了和《乌梅子酱》类似的弊病。


评论区的讨论,和《乌梅子酱》很是相似


再者,近几年好几台音乐类综艺,都有向抖音神曲倾斜的风潮——


《梦想的声音3》中,谭维维翻唱了《学猫叫》,尽管在小号和萨克斯的配合下,爵士风格的演绎一看就下了改编的狠功夫。


但争议还是难以避免,不少人认为“像谭维维这样的实力歌手,演唱这样的歌曲简直掉价”。


谭维维也曾在微博中表达对流量歌手的羡慕


而在热门影视综艺《天赐的声音》中,一向好实力好口碑的刘惜君,演绎了神曲《大风吹》的全新版本。


节目播出后,这版《大风吹》吹遍各大社交平台,也让刘惜君这一名字再度出现在听众视野。


但如此“复出”的方式,同样遭到不少人的质疑,“专业歌手却要靠抖音神曲走红,实在可悲。”



这样的争议同样出现在《为歌而赞》中,杨宗纬改词后的《我想要》。



不可否认,被主流歌手演绎后的神曲们,在质量上上升了不止一个量级。


但受限于歌曲原本的立意和格局,他们并不能使歌曲真的达到“脱胎换骨”的功效。


反而,与其说是他们改编神曲,不如说是他们必须依靠神曲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诸如此类的尴尬情况,还发生在一些知名歌手的冷门歌曲上。


去年林俊杰的歌曲《浪漫血液》,被空耳成“浪漫广西”后迅速走红。


网友惊讶地发现这么好听的一首歌曲,竟然来自林俊杰2014年的一张专辑。


要不是因为这次短视频空耳,这首“宝藏歌曲”至今还会静静躺在那张专辑中,少有人耳闻。



但再次联想,这可是林俊杰,那么其他名气不如他的歌手,又会有多少实际上的宝藏歌曲,无法被听到?


或是因为市场因素的考量,无法发行?


当主流歌手只能依靠神曲来营生时,对以演唱为事业的歌手本身是一种无奈,对于华语音乐的发展和良性循环,更是一种破坏。


从这个意义上讲,《乌梅子酱》的争议,就远不止是李荣浩一个人的争议。


当短视频流量围剿专业歌手,当各大音乐排行榜被流量艺人占据,专业歌手可能要以抛却饭碗为代价才能保住初心,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何等的悲哀。


但如果“短视频流量和专业音乐之争”已成无解的困局,谁又该为此负责?



本文转自公众号谈心社(txs163),这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我们为你提供一个聚集地,为你呈现年轻人的有趣生活方式,我们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生活。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青年文摘视频号,给你的生活添点料

聊热点 听故事 涨知识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