尬聊,人生中难免有那么几次,但是尬聊的访谈节目,不多。
特别是,期期都很尬的访谈节目。
这样的节目做得下去吗?
答:做得下去,它还做到了第二季。
没错,铺子说的就是《十三邀》。
说起来,这档节目绝非三流制作,滥竽充数之辈。
毕竟,上这个节目的文化名流有:蔡澜、白先勇、陈嘉映。
知名导演有:李安、贾樟柯、诺兰、冯小刚。
美女演员有:姚晨、俞飞鸿。
其他的嘉宾,多数也是行业内的知名人物。
按理来说,和这些人物对谈,应该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主持人。
《十三邀》却有点剑走偏锋,首先,它没有一个专业主持人,节目的主角是许知远,一个作家、文人。
在这场谈话节目中,他处处流露出了不适应。
经常是问题还没问,自己就慌了,到处找水。
对着镜头,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的焦虑。
访问的过程中,经常是默默地停下来,盯着对方出一会儿神。
有时候,这股尴尬的气氛太强烈。
连嘉宾都不得不叹气,“好奇怪”。
可能就如他自己所说,对于某些谈话,他真的没什么把握。
前段时间,《十三邀》中他和马东的一场论战火了。
问题的核心是:我们要追求精致吗?
当然,这个问题是完全冲着马东来的。
毕竟,从中国电视这几十年,从何炅这代的崛起,再到超男超女,再到非诚勿扰,直到这几年的互联网娱乐时代的降临。
许知远认为,这是时代粗鄙化的到来。
而马东,作为一个制作、策划过多档电视节目的人,无疑成了他的靶子。
毕竟,花花绿绿的《奇葩说》固然有趣,但高雅精致,可能难谈。
当然,许知远没有单枪直入地质疑马东,而是拐着弯地说——
电视节目的每次更新换代
都有粗鄙化的一个倾向
他试探地问了问,你觉得有这样一个趋势吗?
马东很快明白这个问题是冲着自己来的。
于是回了句:我们曾经精致化吗?
在马东看来,1949年之前,中国的识字率只有5%(又有一说20%)。
文化的传承,就是靠着这识字的5%。
如果社会只保留5%的识字率,你看到的文化,当然就是精致的。
只不过,当今社会人们的识字率上升到了90%。
而各种技术的产生,让那些90%的声音被听到,这谈不上鄙俗。
因为,人们的识字率上升了,但是心理结构却自古未变。
某种程度上,过去的梅兰芳、程砚秋,也就是现在的刘德华、周杰伦。
甚至看莎士比亚,和看《奇葩说》,是没有区别的。
人类的本性,就是娱乐自我。
有些看上去很优雅的文化,也是人们曾经娱乐的产物。
除去这些娱乐的产物,那些真正重要的知识,其实并不是那么多人在意。
这世上只有5%的人,愿意去积累知识,了解过去。
其他95%的人,就是活着。
马东和许知远的这场访问,一人站在了95%的那边,一人站在5%的那边。
两人都各不相让,气氛一度比较紧张。
尽管马东保持着电视主持人在镜头前的一贯好脾气,但也能看到一些强忍怒气的表情。
节目发展到后面,马东甚至明里暗里地表示,《奇葩说》就不是给你看的。
你有些自恋。
于是,一场访谈,成了有些针锋相对的谈话。
网上,关于许知远是不是适合当主持人的声音,便一时四起。
他无所不在的尴尬,甚至是长相、发型,都成了议论的靶子。
太丑了
许知远每次出现都给人带来巨大的生理不适
虽然这样的评论,不免过于毒舌。
但不得不说,许知远的采访技巧,算得上是比较欠缺的。
和他对谈的嘉宾,确实常常处于一种生理不适的状态。
李安,饶头摸手,两眼朝天。
冯小刚,心烦,抓眼皮。
至于罗振宇的表情,铺子表示已看几十遍。
这个内心OS,大家自行体会。
这种充斥不舒服、不安感的访谈,甚至让观众都有点如坐针毡。
但,也不得不说,这样的访谈,或者说,这样的对话在中国内地太少见。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人物访谈,更多的是「百度百科」式的访谈。
你出生哪儿,童年发生了什么,学生时代的趣事,哪个阶段哪件事儿影响了你的职业生涯。。。
访问,是顺着时间,通过一系列个人故事展开的。
「百度百科」式的访谈,更简洁明了地让观众了解一个人物。
但是,这样的访谈,很难做到挖掘一个人的意识形态。
你只知道他的那些故事,却难知道他内心深层的想法。
在《十三邀》,你的年纪,你的籍贯,你的故事都不重要。
许知远在采访之前,会仔细的考量一番,这个嘉宾最大的弱点在哪儿。
然后,用这个弱点,激起嘉宾回答更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对于姚晨,他的质疑是——
这个女明星是不是一个空洞的女人
对于冯小刚,他的质疑是——
曾经的禁片之王,他的勇敢是真勇敢吗?
对于诺兰,他的问题是——
大片模式,会不会遏制你尝试更深的艺术创造
面对俞飞鸿,他的这种质疑来的特别强烈。
可能是因为俞飞鸿是他心目中的女神,她导演的《爱有来生》,自有一种兰心蕙质、气质高贵的感受。
到了《小丈夫》,在他看来,简直是一出市井闹剧。
面对女神这样的转变,他甚至直接说——
你变成一个很庸俗的女人
可能是这种强烈的质疑,很多嘉宾在他这儿,都会有一种别处少见的不舒服感。
这样的访问,攻击性有些强,甚至有些急功近利了。
但是,确实也采到了不少人物的真实想法。
比如马东,他直接在节目承认自己是悲观主义者。
比如俞飞鸿,是一个相信生命无意义的人。
再到诺兰,人们总为他作品中的哲学、人文意识吵得喋喋不休。
比如,「敦刻尔克是不是一部反战片」。
诺兰却表示,我是一个商业导演,我讲好故事,那些主题、反思之类的事儿,并不是我首先会关注到的。
《十三邀》的这种对于人比较深入、有点严肃的探讨,可能会让这个节目小众化。
另外,许知远在节目中那种无所不在的尴尬感,以及和嘉宾思想碰撞时,那一点点的不愉悦感,让有些网友感叹——
本来是想做节目来救书店,没想到一个节目做下来,他这种知识分子的窘迫却更明显了。
其实这点上,铺子觉得,许知远这种豁出去,不惜把名声搞坏的做法,还是挺有勇气的。
毕竟,迎来送往、虚头八脑的访问节目,我们看了太多。
这种不舒服,却刺探人心的节目,太稀有。
电影铺子
微信 | movpuzi
电影大餐、生活甜点,荤素搭配,常吃不累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