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凯想上北京电影学院?可惜艺考看的不光是颜值和粉丝量

王俊凯想上北京电影学院?可惜艺考看的不光是颜值和粉丝量

青年观察家 内地男星 2017-04-25 12:00:40 1114

作者 | 耳朵


在四月初,长达三个月的编导类艺考战线,终于随着电影学校的发榜落下帷幕。在五花八门的艺考项目里,编导类一直是一个离奇的存在:其一是因为它所剑指的大部分方向,是在大多数人想象中光鲜亮丽的传媒行业;另一方面来说,编导类艺考是非常速成的,它不像音乐,或者美术类的专业,还是需要长期的培训和练习,大多数编导培训,都是在考前半年开始进行集中学习。

 

因为这种速成的功利性,就出现了很多乱象。在培训机构来说,有不少捞快钱的人,开设编导培训。在学生来说,也有很多想以编导类艺考方式,通过捷径减少文化分压力而读上较好大学的人。当然,长相姣好的学生,往往会走向门槛更低,且日后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就业的播音主持和表演专业。大概也很难想象,不少以土木工程,或是理工类著名的综合类大学,居然都开设了播音主持和表演的专业。

 

不过,每年到了艺考的时候,大家都比较关注一些童星在艺考中的表现。像今年,最被关注的就是王俊凯和林妙可。当王俊凯去到电影学院考试的时候,简直重现了当年凌波《梁山伯与祝英台》后到访台湾的盛况,很多电影学院的朋友都说从来没有见过电影学院里有这么多人。相比王俊凯,林妙可的舆论风评和最后的考试结果都比较唏嘘,王俊凯最终拿到了电影学院表演系第20名,而林妙可只能去故都南京读南京艺术学院了。



艺考,其实就很像每年都奥斯卡战线,大家在每年11月左右开始集中学习,冲刺加油,就像是颁奖季影片纷纷上映。从1月开始,有些省份会有一个联考,这个联考就很像是金球奖,属于一个大型预热,并不专业,但又很热闹,对于很多考生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练手。除了金球奖外,当然还是有很多预热奖项,就是各种综合类院校,和一些艺术院校的考试。这其中也有一些奇怪的恶性竞争,例如有些学校就是死对头,一定要选择一样的时间考试。最后的奥斯卡大奖,倒不是那么独一无二的。

 

在我艺考的时候讲四大名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到了现在,又按地域进行了新的划分,在北京来说,就是: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戏曲学院。成为一个北京四大,偶尔也会加上解放军艺术学院,但解放军艺术学院因为它的独特性,往往不是一般考生会选择的。这几个学校的简称也是有说法的,包括在面试的时候,对于一些专业的简称,也很有学问,说错很可能会被扣分。像北京电影学院一般简称为北电,而不是北影,北影更多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简称。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戏曲学院,关键字完全一致,一个叫中戏,一个叫国曲。

 

不过,也有一些奇怪的规律,像是考上某些学校,就考不上别的学校,就好像拿到某些电影奖,就一定拿不到另外一种理念相悖的奖项。同样奇怪的规律,还有,如果是在学习到考试期间勾搭上的情侣,最终一定会掉一个考不上北京学校,这听起来也很像拿奥斯卡就会离婚的魔咒。

 

编导类艺术生其实并不是单单只有编导这一类学科,很多人最开始学习的时候,都以为自己学了就是进电视台做编导。在这个大的概念下,其实可以分为几种流向,一个是电影类,一个是电视类,还有舞台类。在这三个大的基本主流下,又有很多主流。单像电影这一类,就包括导演,编剧,摄影,制片,院线等等等。而且很明显,学了什么,和最后在做什么,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界限。很多编导生,混迹一个名校,也就是为了有更好的招牌做他的艺考培训而已。

 

之所以,有那么多考上了的编导类艺考生,很早就开始做艺考培训,很大的原因就是教艺考比做出一个作品来说,钱来得更快更容易。这也是整个编导类艺考生态其中一部分走向了恶循环的原因,这些人进入到这个行列,本身就用心不纯。当然,也有一些人,仅仅想通过做艺考培训,先赚一点糊口的钱,但大概因为这样的钱来得真是太便捷,人的意志也会慢慢被消磨。



抛开各个专业不同的考试内容,大的考试方向,也就分为两种,一个是笔试,一个是面试。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于笔试和面试的内容有不同的安排,基本来说,是和这个学校的特点,以及专业所需要具备的素质相关。我个人比较熟悉的就是戏文系,也就是笔头上的功夫。

 

一般所考的笔试,有几个分类。其中最难的叫做文艺常识,如果大家去看一看电影学院的文艺常识题目,就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魔性的存在。文艺常识,最常见的两类就是电影和文学,但其实它也可以包罗万象,包括一些逻辑推理题,都会放进文艺常识当中,非常考验考生的知识储备量。

 

其二比较难的两样,就是创作,一个是故事,一个是散文。基本来说,这也是两个大头学校的重要分别,电影学院考故事,戏剧学院考散文。电影学院所喜欢的故事,需要很强的情节性,并且题目的关键信息,在故事里有很明显的能指和所指。戏剧学院所喜欢的散文,则有一个常年矗立的标志性旗杆——朱自清《背影》。也就是很喜欢一种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情感升华,这种升华,通过对于一个生活中简单而又深刻的小事体现,以细节来营造出人物的真实情感。



第三类比较重要的,就是影评。不同的专业,对于影评的要求也是不太一样,像导演系比较注重视听语言,文学系比较注重剧作的分析,在大部分没有明显的要求的学校,就需要一种模版式的面面俱到写法。还有一类议论文,相对比较少见,除了很特别的一些专业,是很难遇到的。

 

所谓的艺考培训,更多的就是在练习笔头功夫,以及对于这个行业一些基本的,宏观上的认知。很多人觉得,编导类艺考像是走了一条捷径读大学。到现在这种误区也还存在,很多拼命读文化的学生,或者是比较古板的老师,都对艺术生带有奇怪的目光。我以前的班主任,就有和一个准备考播音主持的同学说,这个专业潜规则非常多。还有艺考生,因为文化分出众,会被老师质疑作弊。

 

艺考和直接高考的风险,其实是一致的,某种程度上来看,还可能更难。首先,有不少学校,或者一些个别专业,文化分要求相对还是比较高的,也能达到一本线二本线的分数。另外,更可怕的苦难,是艺考需要过两个关卡,先要报考的学校拿到合格证,在一些按文化过线专业排名录取的学校,还需要拿到的合格证名次在安全范畴。如果是文化加专业折合排名,专业排名靠后,可能代表文化上依然需要一个高分。第二个关卡,自然就是高考,很多在好学校获得好名次的艺考生,往往也很容易掉在文化分上,更不用说,有些学校是专业过线,按文化排名来录取。

 

除了这两个大的关卡,艺考本身就有一试,二试,三试层层关卡,考完一个等发榜,才知道下一场还有没有得考,全部考完,还要等待最后发成绩的时候有没有中奖。每次开奖和考生,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一个极大的考研。考的好还是其次,但总没有人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的。除了心理素质之外,真正能杀出来的考生,一方面,真的就有运气特别好的。艺考这个事,讲真也是很看运气的。这样来看,又很像三大电影节的评委机制,一个主考官,就像评委会主席,然后还有好几个评委,所选择的考生,在一个大的考核标准下,就又会植入个人的意志,这就是这个运气的重要成分之一。另一方面,如果是真的热爱这个行业,渴望这个行业的考生,并且有一定的阅片量和阅读量,也是非常有优势的。

 

虽然,编导类艺考非常的残酷,以前我的老师就曾经说过,2000个人报一个专业,最后录取20个人,代表每个人要杀掉几百个人,最后你才能读到书。可是这样的残酷,并没有阻挡,越来越多的人,奔赴到艺考的战线里来。除去一些投机分子,可能也是因为这个行业,真的太具有吸引力,它像做梦一样,易碎,但是让人不想醒来。

图书推荐 | 是枝裕和导演北影节亲临北京库布里克书店签售的小说《步履不停》,感动世界的衡山家之味,即将由磨铁图书出版发行,欢迎点击“阅读原文”预定。

视频推荐 | 又一年艺考尘埃落定,外人看来是捷径,奇爱博士尹珊珊却说这是条布满艰辛与荆棘的独木桥。珊珊老师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大家经过艺考的洗礼,能为怀揣电影梦的年轻人带来什么?


推荐 | “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