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是陈思诚? 深水娱乐观察 内地男星 2023-06-24 18:13:48 3 创作不易,用心坚持,欢迎请BaGua喝几杯爱心咖啡!打赏并支持本文 打赏并删除本文 士气提振。首日近2亿(含点映),次日1.8亿实现逆跌,到今天文章发布前,《消失的她》总票房已经逼近5亿。这是春节档后,中国电影市场四个月未见的炸裂表现。而继两部《误杀》之后,新作再次锁定10亿+,也让我们可以笃定地下一个判断了——国产悬疑,还是得看陈思诚。大开大合。开门见山,随后迅速抛出故事里的那个「钩子」,引观众入局,并据此大做文章。随着悬疑最终揭晓,解谜的快感之后,更大的反转是被引爆的情感冲击。顶配顶格。国内顶配的视听,无限放大戏剧舞台魅力,自成风格,且自圆其说;搭配顶格的戏剧冲突,人性最柔软、最阴暗之两面就这样被粘合在一起,观众离场时,只觉一股热流直冲脑门。电影的亮点,再谈不迟。不过,这里首先想强调的是——关于陈思诚的讨论,如果只局限于悬疑,显然就聊窄了。整整四年前,我写过一篇《为什么是陈思诚?》(戳此回看),彼时,他监制的《误杀》才刚刚释出第一张概念海报。四年后,《误杀》系列已公映两部,加上网剧《唐探》,和这部最新的《消失的她》,后续还有电影《三大队》和网剧《球状闪电》。当监制成为常态,可以说,这四年是陈思诚创作之路,逐渐拓宽并走向稳健与成熟的重要阶段。如果说2019年,面对刚刚开始做监制的他,我们问出的是「为什么是陈思诚?」,那么四年后的今天,再面对如今这个保质保量、已成品牌的监制陈思诚,那么问题或许就变成了——为什么还是陈思诚?选角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像破解电影中那一层层悬疑迷雾,我们需要一步步抽丝剥茧的,是当事人到底都做了什么。第一步,搞定选角。一直以来,选角的重要性都没有被特别强调,过去我们常说,爱情、喜剧这样的类型,选对了主角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但随着观众愈发挑剔、审美逐渐升高,类型片的选角,从来没有变得如此关键。观众需要刺激,需要反差,需要意想不到的惊喜。而这正是陈思诚一直在做的事情。《唐探》系列选择王宝强+刘昊然,《误杀》系列选择肖央,都是这一选角策略的大成功。到这部《消失的她》,选角的出彩,更是摆在明面上。最大的「意外」,来自朱一龙。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一箭三雕的成功选角。对观众——选择朱一龙的一大作用,就是通过他过往的银幕形象与大众印象,对观影预期增添极具迷惑性的「欺骗」,加上宣发主动的引导,很多人在走进影院前已建立了一个固有预期,而观影的过程,就是打破这个预期,最终带来意料之外的愉悦与爽感。对演员——何非显然是那种多数演员梦想得到的人物,足够复杂,足够极端,且作为电影整个叙事的托底,表演上又需要做到足够稳健,每个起承转合,都需要演员带来精准的演绎。现在看,这个人物自然会成为朱一龙职业生涯的又一个代表作。对行业——陈思诚说朱一龙曾有过一点犹豫,两人喝了一次酒后最终敲定。好的选角,打破常规的选角,背后或许都会带有一定的冒险性质,这需要创作者的果决和坚持,也值得在行业更广泛被借鉴和推广。同理,还有这次杜江的选角,几乎如出一辙的逻辑,效果也同样是「意想不到的惊喜」。而两位女演员的选角,相比反差和意外,则更符合类型片输出人物魅力,与放大主题表达的创作原则。倪妮与文咏珊,两个角色,一个飒,一个媚。从映后反馈来看,她们给角色带来的耀眼的人物魅力,是很多观众走出影院的一个重要记忆点。与此同时,两位演员的表演也放大了电影在女性议题上主题表达的力量。于是,女性人物不再只是单一的功能性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美,所谓的赏心悦目,也多了一层动人的深刻(包括《误杀1》选择陈冲,也是这个逻辑)。显然,过去这些年,陈思诚一直在向行业证明,出色的选角对结果有着怎样关键的影响。而《消失的她》之后,这个影响,一定是会再一次被夯实了。类型第二步,将类型化推向极致。前面说了,观众对选角,需要意外和刺激。同样的,对于类型电影,愈发见多识广的观众,需求也很简单——越极致,越好。陈思诚太明白这道理了。每一次,他都是奔着极致方向去的。于是能看到,《消失的她》延续了部分被《误杀》系列证明过的技法,同时也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升级——观众互动。当下这个时代,懂得与观众互动的创作者,一定会收获更积极的反馈。类型片有这个天然优势,尤其悬疑类型,发挥空间很大。从效果来看,《消失的她》也做得不错,随便举几个例子——不断出现的蛇与蝎;男主数次响起却主动无视的电话;灯塔段落给出的水中视角;包括海报中的信息,「看场好戏」的slogan,英文片名「Lost in the Stars」,以及中文片名中「她」上那一抹血色等等。这种主动给出的互动,尺度拿捏上很看功力。既不能太过艰涩,又不能门槛过低。这要求同样适用于整个剧本叙事的架构与推进,陈思诚最后拿出的成品,符合追求最大公约数的创作逻辑——既可以让大部分观众有「竟然是这个结局」的大吃一惊,恍然大悟;也可以让少部分观众是「竟然猜中结局」的酣畅淋漓,智商骄傲。观众从映前、观影到映后,都与电影保持了最大限度的互动,不管什么类型的观众,都尽数满足而归。戏剧冲突。以如今市场的成熟度,再做一个「局中局」式的简单悬疑,大概率观众是不会买账的。陈思诚的选择是——故事层面不断地推翻重建,人物层面则将黑白对立复杂到底,最终两相融合,结出最顶格的戏剧冲突与情感力量。从这个角度,《消失的她》事实上又没有想象的那么惧怕剧透,它的魅力不止在那些表层的悬念,更有内在的人性张力与情感冲击。社会议题。过去我们说,陈思诚很擅长做类型混搭。《唐探》是悬疑+喜剧,《误杀》是悬疑+现实主义,到这部《消失的她》,我之前猜测是悬疑+惊悚,但现在看,陈思诚反倒选择了将悬疑做到极致。这也体现出陈思诚在类型片创作上,试图与当下时代做更深的联结,与当下观众做更强的绑定。电影中能看到与热门社会议题的结合,对很多女性观众来说,结尾由海底看向星空的那一幕,想必会成为既唯美又残酷的一个观影记忆。传帮建第三步,帮助青年创作者实现破冰。电影,终究是一个分工协作的集体创作。从2019年至今,通过《误杀》系列、网剧《唐探》和这部《消失的她》,陈思诚以监制、编剧的身份,相继挖掘、合作了柯汶利、戴墨、姚文逸、来牧宽、崔睿、刘翔等多位青年导演。▲ 陈思诚、柯汶利(左)有陈思诚压阵,几部作品都拿到了不错的成绩,而具体来看,更大的意义或许还是在所谓的「传帮建」——一方面,如今的中国电影,显然非常需要这样不断培养新鲜血液的传承、帮扶,这里面的价值有多大,根本无需多言;另一方面,行业在类型片这样考验专精能力的领域,同样非常需要建立一个又一个,深耕类型、坚守市场,且始终跟得上时代脚步的创作团队。从「传帮」到「建」,陈思诚在做的这些,长远看,意义非凡。但只靠他自己,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类型片做大做强,更有助于中国电影做大做强。这样的新生力量,这样的创作团队,越多越好。▲ 陈思诚、崔睿(左)系列化第四步,务必保有系列化的可能。之前就聊过,系列化是中国电影这个阶段的大势所趋。这方面,陈思诚显然是走在最前面的。《唐探》作为国内最成功的系列电影,早已不是系列电影那么简单,已经展开的「唐探宇宙」未来的发挥空间让人浮想联翩。而同时,一部一个独立的故事,主打主题、概念的系列电影这几年也并不少见,不过能看出来,其中从一开始就为续集创作建立空间,且表现稳健的,最出彩的自然还是《误杀》系列。还是之前说的,在国内拍电影,特别是系列电影,起个好名字,实在太重要了。那个标准就是——既要足够具体,又要足够抽象。从这个角度,「误杀」和「消失的她」,就是这个标准下的优质答案。既有相当的概括性,足以让创作者在类似主题下去写一个又一个新故事;又对观众有一定的辨识度,继而转化为有号召力的系列品牌。以《消失的她》目前的票房走势,续集开发很可能会在未来提上日程。中国电影的系列化之路,才刚刚开始。结语最后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还是陈思诚?为什么他监制开发的作品,总能受到市场的追捧,取得票房的成功?严格按规律办事,是其一。遵循创作规律,和类型法则,在编导演,包括美术、摄影、剪辑等多环节,尽善尽美,做到最好。坚定和观众站在一起,是其二。以观众的视角审视创作,观众爱看什么,市场缺乏什么,继而以最大公约数的原则指导整个创作过程。清醒的自我目标,是其三。不单是电影创作,各行各业,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事业设立一个清醒的自我目标。通俗点说,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而陈思诚早在2018年就说过,自己对类型片创作的想法——好的艺术片像是核桃,外皮晦涩坚硬,里头的东西有营养;还有一种电影像番茄,从里面软到外面;我想做的电影,是桃子电影。里面有坚实的内核,外面又是不晦涩的、顺口的。现在回看,五年过去,显然,他做到了。近期精选 创作不易,用心坚持,欢迎请BaGua喝几杯爱心咖啡!打赏并支持本文 打赏并删除本文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文章地址:用户邮箱:打赏金额:USDT 请输入数字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陈思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