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势力】王刚:根系沂蒙的海外游子

【临沂势力】王刚:根系沂蒙的海外游子

内地男星 2016-04-18 19:08:27 131
点击上方[大美新临沂]关注我们

感谢这个城市的你我   温暖了彼此的流年


编者按:

大美新临沂公众平台将陆续推出原创人物访谈专栏【临沂势力】,栏目所推人物均为临沂地区(以及走出临沂的)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新崛势力。每篇人物访谈报告将以新锐的视角和独特的切入点,细腻丰富的解读人物的行业标杆力量,对社会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产生的重要影响力。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全方位诠释,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些沂蒙骄子,激发民众向家乡优秀势力学习的热情,同时不断扩大临沂在齐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生于南方,长在沂蒙,漂至海外。当操着一口纯正的北方乡音的王刚坐下来和我们絮絮叨叨地讲起他的故事时,我们有一种奇特复杂的感触。


2015年,一位教师的辞职理由“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时间风靡网络,引来无数网友叫好和羡慕。


而对王刚来说,这句要改为“世界那么大,我总在漂泊”:1970年的元月,呱呱坠地的王刚先是离开了生身父母到了福利院,而后他人生的篇章翻了不到十天就离开了山灵水秀的出生地——姑苏江南,被抱到沂蒙山区一对年过半百的农民夫妇家中。在小小的沂蒙山村成长了十几年的王刚,年少时心中应该也对走出去看世界充满了期待吧?


再年长些,是离家求学漂到县城、异地,此后南漂至深圳、珠海求职却一事无成,无奈返回家乡继续到企业打工。偶然的外派机会,使他有幸走出国门踏上了更加遥远而陌生的土地,从南美到南欧,从南欧到北美,直至现在定居美国洛杉矶。


当我们特地点出他这一段段“漂泊”史时,王刚说这是一种很浪漫的视角。


早在十多年前,王刚写过一篇文章——《我是一只漂泊的船》,抒发着一种努力掌舵却拗不过命运激荡的无奈感。海外漂泊的十几年中,他满怀讴歌生活的冲动和感谢命运的情结,在海外华文媒体发表了十多万中国文字,还被《委华报》聘为特约记者。


海外华文媒体特约记者聘书


大概是漂泊的地方太多了,最后,世界在王刚眼中便成了一个大村落,也便有了精选这些文章后结集出版的文集《闯荡地球村》。



《闯荡地球村》出版发行


《我是一只漂泊的船》曾被王刚想过作为书的序言,而今天,再回看当年的那些文字,王刚有了迥然不同的心境。于是他决定弃用描述当年被动漂泊经历的那篇文章做序言,而是以更加积极和自信的姿态重新写了《自序》。这大概源自于终可笑看过往的坦荡胸怀,这胸怀让他不再被动地由着生活的大浪无情拍打和冲击,而是主动出击,雄赳赳气昂昂地闯出了一番自己的天地。


王刚这只小船从江南漂到江北,从长江沿岸漂到沂河边上,从沂河岸边漂至大洋彼岸,之所以能够风雨无阻不断扬起倔强的帆,是因为他找到了贯穿自己生命的主线——爱、磨难、奋斗和感恩。



王刚近照


据说本来受王刚父母委托去福利院抱孩子的中间人是被安排抱走另外一个婴儿的,结果看中了更加漂亮一点的王刚。王刚苦笑着告诉我们,自己频频处于这种“因福得祸”和“因祸得福”的转换当中。


时至今日,王刚仍不知晓亲生父母何以将他放到了福利院。但他又笃定地说,若不是这样的身世,或许也就没有了今天的王刚。


传奇的开篇总是注定着不同你我这般庸常的岁月。


善感的心铐牢苦闷的青春


几乎所有与王刚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他是个性格温和的人,情感特别丰富。


听了这些评价,王刚不无赞同地说,自己从小就有一颗善感的心,生来就会为别人着想。比如七八岁时被小朋友追着说他“是拾来的”,他会哭着告诉母亲,自然是得到母亲善意的谎言的安慰。但到了十岁时,再次在邻居的谈话中听到类似于“这孩子刚被抱来时还不知能否养活,现在都长这么大了”的言语时,他心中坐实了自己的身世不同于常人的概念,却异常清晰地明白,不能让父母知道自己已经知晓了身世这件事,因为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怕自己想不开。


王刚告诉我们:“善感会使你对人性,对人生,对孝的思想有一种自觉的行动。你也更容易捕捉到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互动,感受到真善美。”是的,善良才会善感。


一如王刚,他深知父亲年老,母亲重病在身,养育自己是很困难的。从小看着父母的不易长大的他,虽有刀切之痛,却也无能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压迫感越来越厉害,以致考中专时过度紧张拉过卷子便做,却漏做了近一半的题目而落榜,无奈只好继续读高中。这使得王刚压力更大,对父母的愧疚难以自持,总感觉多上一天学就多给父母一天的压力,就更多的去剥削、去压榨和拖累父母。


少年的青春被这善感的心紧紧铐住,失去了原有的无忧无虑的光彩,终日蒙在苦闷的阴影下。或许,王刚人生字典中的“谦恭感恩”从小就种下了种子,因为青涩的他便已经展现出同龄人所不具有的大智慧——没有任何“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负担,他主动告知老师自己家贫亲老的状况,让老师观察他,了解他, 欣赏他,爱护他。当然,这里面没有丝毫功利性的念头。


“我那个时候见到学校所有老师都会叫声‘老师好’,不是自己的代课老师,没教过我,也会发自内心地尊敬他们,跟他们打招呼,并会积极地帮老师们干点零活儿。”这么做的同时,善感的王刚还想到了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绪,高一时,他就主动给班主任递交过3000字的自传。如他所愿,一路走来,他果真得到很多人的关爱。也是从那时开始,王刚和文学有了不解之缘。


没考上中专的王刚,所在初中学校要开办高中班,学校老师为了照顾他直接让他免试上了高中,还给了他一个班长和学生会主席的头衔。


说到这里,王刚再次苦笑着用上了“因福得祸”这个词:因为新办的高中班老师都是从初中班直接抽调的,教学水平与成熟的高中学校相去甚远,这让迫切想早日考出去的王刚备受煎熬。其时,他病中的老母亲已届古稀之年,他已经不再奢望自己能在母亲有生之年去挣钱孝敬她,而是期盼着能让她活着看到自己考上大学!


命运就是这样捉弄王刚,最后,心急如焚的他迫不得已跑到乡下的一所初中重新报考了另一所老牌高中。


十几年后,在异国他乡,王刚用真诚质朴的文字追忆母亲思念老师的时候,专门提及这段苦闷的青葱年华。


心灵深处打造的文字最真实,真实的文字最能打动人。王刚于《再见母亲》一文中写道:“一想到年逾古稀的您撑着病体省吃俭用地供我上学,我的心中就充满了负罪感。您就像一支蜡烛,风烛残年,倾您所有,燃烧尽了自己,照亮了我的人生。当我的人生开始亮丽的时候,您却倒下了。您留给我的是永不枯竭的高尚母爱和终生无以弥补的遗憾。”



2006年,王刚的散文《再见母亲》获美国《侨报》《美洲时报》全球华人母亲节征文比赛一等奖


在纽约曼哈顿参加颁奖典礼(左一位美国《侨报》总编辑郑衣德先生,右一为王刚)


南美洲华文媒体对王刚作品获奖的有关报道


2004年,王刚作品在《委华报》征文比赛中获奖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紧迫感压得少年王刚喘不过气来。好在上天眷顾,母亲凭着望子成龙的强烈信念和顽强的生命力坚持到了他大学毕业,他把母亲接到学校附近给她看病,即便如此,王刚仍然觉得对母亲的遗憾终生无法弥补。


善感的心激发出王刚迫切尽孝的心情,也让诚实本分的王刚在那个年代做了一件很前卫的事,与二十年后的今天“租个女友回家过年”的故事异曲同工。


博爱的心收获坚稳的爱情


采访王刚的时候,他的太太一直安静的坐在一旁,直到我们八卦起他们相识相爱的故事,这位优雅的女士突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的言语间难掩对这份感情的高度认可和强烈的幸福感。


没错,大学时期的王刚是怀着一番用意把那时还是女同学的太太带回老家的,结果自然是换得了老母亲的欣慰。



1997年王刚与爱人在北京


王刚太太的父母都是老师,她的外公是临沂教育界的先驱。自小成长于书香门第的太太读的都是传扬真善美的书,内心世界很单纯。然而,她那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母亲突然下嫁农村,要丢下大小姐的娇气烧火做饭、生儿育女,巨大的环境落差滋生了强大的心理落差,又没有人倾诉,没有人关心,于是日渐抑郁,并将这种负面情绪传递给了青春期的她,致使她不知所措,也走向了抑郁的边缘。


就在这时,王刚出现了。


大学里,王刚和一群同学搞起了文学社,太太看到王刚写的文章,突然发现他就是自己这些年期盼着在生活中遇到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他虽然不是这对老夫妇亲生的,他们虽然贫穷也没文化,却以此等的大爱之心,教育出了王刚这样一个懂得感恩的善良儿子。她不禁为这个家庭所感动,非常崇拜这对老夫妻,崇拜王刚,同时对自己的家庭环境有了更加强烈的批评意识甚至厌恶感。她越是推崇和羡慕王刚家中那种父慈子孝的氛围,就越是加重了对自己父母的抱怨情绪和对那种家庭环境的逃避心理。


强烈的对比和急于改变现状却无能为力的焦躁和绝望情绪,使得这个青春期的姑娘屡屡陷入崩溃的边缘,严重时,她甚至会突然从教室里失踪,令同桌和好友们大惊失色紧张不已。每每出现以上情景,善感热情而仗义的王刚便自告奋勇承担起了寻找姑娘的责任。当然,他不是以她的回报为目的去帮助她的,他的初衷仅仅是想要帮助她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当年的同学或许认为,那是多么浪漫的桥段,或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撩妹史,但用王刚的话来说,这段经历带给自己的除了神圣的责任感,更多的是一种焦虑。


一个学期结束后,他把姑娘别有用心地带到了自己的老母亲面前,姑娘怀着一种对向往已久的老母亲的崇拜之情给老人家梳头洗脸。这个温馨的准婆媳和谐相处的场景,还是被闻讯赶来的姑娘的父亲硬生生地打破了。


王刚大胆地给未来岳父写了一封信,客观陈述了自己和他家女儿相识的前前后后,女儿有什么困苦和危险,并告知做父亲的要关注女儿的心理。最终做父亲的没有刻意棒打鸳鸯,很可能也是因为他体察到了王刚的博爱之心和真诚的人品性格吧。


人生是多么的实际,浪漫和美丽并不是都浮在生活的表面,让你一眼就可以捕捉到它们。


起初,文学是他们共同的话题。后来,信任是她对他抛出的橄榄枝,他体会到了一种崇高神圣的责任。终于,他以热情真诚的态度和无私的爱心影响并改变了她,她放弃了父母为她争取的工作机会,坚定地与他共进退,像女儿一样送走了他的母亲后,她与他在朋友家的房子里结了婚,刚参加工作的五年内,他们足足搬了十几次家,在家庭刚刚安定后,她毫不犹豫地支持他远征南美,最终,她舍弃了自己的工作,乘上他那艘漂泊的小船。


自此,漂泊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成了他们共同的主题。虽然至今也未能走出漂泊的轨迹,但他孤独的心有了可以停靠的港湾。在不断延伸的漂泊的路上,他们一点点品尝着幸福的果实。


末了,太太向我们透漏了一个秘密——到底是什么时刻的什么细节打动了她:“我们到车站去扫地,返回时每次过路口的时候,他都会把我们两个女生护在身后,就像我们是孩子一样。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人是个负责人、有担当、懂得去爱护别人的人。”


爱,于她是欣赏,于他是改变。要这爱坚稳,必须是你有了TA就足够无憾,TA有了你便更加完美,TA是良师是益友,更是灵魂的互促者。


王刚在文章《爱情独白》中写下:“爱人之间其实就如织布的机器。信任是机杼,思念如丝线。只要机杼坚固,丝线相连,就可以织出人生绚丽的锦缎。”


这是他们的爱情信仰。


谦恭感恩的心成就非凡的人生


对王刚来说,很长一段时间,人生都是板着面孔的。


人生这场大戏,想要生活出顶尖的造诣,得有不同凡响的本事,这便需要技巧。


王刚的隐忍和谦恭,是一种拿捏得当的收服技巧,他明白,人生碰壁之时总难免,不如意之事常有之,唯有看开,才能破之。



王刚近照


有人说,世界上真正值得说的事不多,就像真正过不去的坎也很少。对王刚来说,真正过不去的坎几乎也不存在,但需要费些力气迈过去的坎确实不少。善感的王刚同时也难以忘记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并逐一用文字记录下来。质朴的文字向人们传达出他宽容奋进的心态、他的孝道和大爱。如他自己所说,他恰是用真诚善良的品质、积极热情的态度、勤劳勇敢的行动和谦恭感恩的心态,迈过了人生中的一道道坎。


“无论生活给了我们什么,我们都要感恩且努力,即使面对的是困难和挫折,也要努力承受 。”坐在我们面前的王刚一开腔就收不住,一个事情可以延伸出很多细枝末节,如果没人插话,他会扩散得很广、很远,但类似于这样的话始终是主题。


王刚跟我们讲起自己晕车的尴尬经历,“一个大男人会晕车也是挺无奈的”,在当年的一次长途远行中,王刚因为晕车呕吐得厉害,被一起出差的老资格同事直接赶下了车。看着绝尘而去的车子,他应该又想起了年幼时和母亲远行下错了车的那种无助和慌张吧。然而,本该愤怒的他压下了心中的怨恨,于是在那位同事良心发现折了回来将他再次“拾”上车时,他并未负气地拒绝。


那是怎样的无奈,又需要多大的隐忍?


为了生存,王刚不只一次地接受命运赐予他的这种常人难以承受的嘲弄。当他一度有了喘息的机会时,他也曾经有过跳槽的举动。然而,命运再一次把他赶回了原点,几个月的南下漂泊毫无收获后,为了养家糊口,他不顾别人“好马不吃回头草”的嘲笑,义无反顾地再次回到原单位。


在忍辱负重地工作了四年后,命运之神终于照顾到了这个被它多次捉弄的青年人。


而立之年,他受命远渡重洋至南美,开拓公司海外事业。那个操着沂蒙方言的小伙子又自学起了西班牙语、广东话和英语,他背着重重的产品挨家挨户推销。这期间,王刚经历过委内瑞拉的大动荡,感受到巴西的广阔和美丽,领略了西班牙人的浪漫与激情,感叹于美国的种族大融合,智斗过没有道德底线的第三世界警察,也遭遇了文明都市里的盗贼 ……


当然,在闯荡地球村的路上一路走来,最激励他的还是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几千万海外华人勤劳善良勇敢面对生活的态度。于是,工作之余,他以认真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去歌颂生活的美好,并传播祖国的传统文化。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一篇篇文章成为南美、欧洲和北美华人世界的一朵朵浪花,他也成为一名被人尊敬的海外华人作家。


2015年底,厚积薄发的王刚终于把他十年前在国外发表的部分文章在国内结集出版。2016年新春,随着他的新书签售会和作品研讨会在国内的成功举办,他的人生经历和道德文章一度成为临沂文艺圈一个时期的话题。


行文至此,想起了毕淑敏的鸡汤——日常生活的核心,其实是如何善待每人仅此一次的生命。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泥沙俱下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这个论断在王刚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今天的王刚事业有了起色, 被家乡人定义为“从临沂走出去的旅美华人作家”,谦恭的他从未有过膨胀,即便得以放眼世界,赢得海内外侨胞和外国友人的尊重,他仍然记得自己还是那个喝百家奶长大的沂蒙子弟。



2006年底与西班牙《欧华报》总编辛夷女士(左二)合影


王刚,仍然把自己定位为一名高级打工仔。


“在经济方面,我现在只能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王刚说,“虽然从小在农村的困难家庭长大,但很幸运的是在我走上社会后,没有把金钱看得很重。”即使曾经有过一段拮据的生活经历,王刚也没有“穷怕了而只望着钱亲或者唯利是图的习气”。


王刚在《人生的主题》一文中说,“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可避免地追求着物质。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如何固守并充实原有的高尚精神是非常重要的”。王刚说:“一个人越是看淡了金钱,才越担得住财富,越是布施,才越富有。”


于王刚来说,金钱或许只是发挥着它最基本的功能,连他自己也未曾想过要通过金钱的大量占有而大富大贵。


那么今天的王刚到底如何定义成功?


“一个人做事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你做人能不能成功。做事能不能成功只是个结果,要点在于你怎么做人。高文凭,多财富,大官衔,只代表人在某一个方面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整个人生的成功。作为一名家长,成功的标准是你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了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培养了什么样的后代;作为一名企业家,成功的标准在于你创造了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对社会做了什么贡献;作为一名政治家,成功与否在于你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政治风气,你对这个时代和历史贡献了什么。成功的人生靠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靠的是真诚善良的品质和勤劳勇敢的作风以及勇于奉献的道德高度和谦恭感恩的胸怀。”


在漂泊的人生路上,王刚走得很辛苦。在文章中他说:“时间越久,走得越远,我心中的乡愁就越浓,浓到无法化解。对我困扰最大的是对家乡人文和祖国文化的依恋,尤其是想到我的孩子们的时候,我内心的矛盾就更加无法排遣,我漂泊的旅程可以让他们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他们将来的乡愁或许不再像我一般浓烈,果真那样的话,我是应该庆幸还是遗憾?”



王刚与三个儿子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内


王刚这只漂泊的船暂时泊停在了异国他乡的陌生土地上,这更加深了他对祖国、家乡、亲人、师长和朋友的无限牵挂。


在旁观者一遍遍地去探寻他的根到底在哪里时,王刚却从未想过要把这个问题单独摘出来。因为他知道,他的根就在他的心所向往的地方——从大处讲是我们的祖国,从小处讲就在那个沂蒙山的小院儿里,那里流淌着他被传统文化所浸润的思想,满载着他浓浓的感恩之情。


[本平台原创文章,如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来源于大美新临沂公众号]

编辑丨小美新

联系丨QQ 519620597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