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乐坛风雨几十载,当西方流行音乐传入港台内地之后,便陆续涌现出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符号的流行音乐作品。但当我们在谈论一个台前歌手时,往往会忽略掉幕后的制作人和制作团队,多数人会把目光聚焦到作词、作曲、演唱这三个角色中,遗忘了编曲、录音、混音、乐手、和声的幕后功臣们。而常年混居幕后的音乐人通常有两种职业方向,要么持续扎根在这个行业为歌手们写歌编曲录音,要么自己发EP找公司运作出道,但是转型肯定就有成功和碰壁,成功的转型不仅可以迅速完成个人身份的定形,还可以将过去积累的作品优势集中爆发赢得关注。下面列举一些转型案例为大家逐一剖析:
▼
转型成功类: 周杰伦、李荣浩、陶喆
周杰伦 独立的作品风格
周杰伦至今最感恩的是妈妈叶惠美小时候让他一课不落地学钢琴,而台湾的音乐教育氛围与内地截然不同,台湾的钢琴老师并不机械化教育,古典钢琴也时而伴着流行音乐的交融。有了扎实的古典基础,周杰伦在学校经常参加演出比赛,获得崭露头角的机会,直至被吴宗宪挖掘成为幕后制作人,帮其他大牌歌手写歌,出道的第一张专辑《Jay》整张都是周杰伦自己担任词曲创作,这也是周杰伦从幕后转向台前的开始。得益于多年的古典基础与敏感灵性的流行嗅觉,周杰伦写起R&B流行歌曲如鱼得水,他旋律的顺畅感、作品风格的独树一帜、剑走偏锋的演唱方式,都注定了他在华语流行音乐的王者地位。对于一个音乐人来讲,真正的独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
▼
李荣浩 扎实的音乐根基+合适的契机
李荣浩自幼学习多门乐器,不论是古典还是爵士流行他始终与当今流行趋势同步前行。在内地长居幕后数十年,李荣浩为国内许多一线歌手写过歌编过曲,但一直默默无闻,若不是赶上了审美转型与歌荒的时代,恐怕也未必能经贵人力推就能大红大紫,2013年的《模特》正式把他从幕后成功的推向台前。你可曾知道十年前的李荣浩还在写吉他书编配周杰伦《一路向北》的吉他谱,谁能相信这个人在十年后可以火遍内地,也仅仅是数月之间,李荣浩也变身为金曲奖新人王的热门歌手。他的声音像极陈奕迅,他的相貌又似刚出道时的周杰伦,他的音乐又忠于自己深入人心,李荣浩的转型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而常石磊与金志文也是同样的境遇,如果没有选秀节目的大热,这些幕后酸辛的编曲人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
陶喆 优秀的唱作条件
陶喆在临近千禧之时将极为纯正的中文R&B带入华语流行乐坛,而此前陶喆还在帮张信哲和陈淑桦制作新专辑,谁也未曾想到一个海归制作人会走向台前成为许多歌手眼里的“导师”。陶喆能从制作人转型至歌手,与他在国外接受过的生活教育不无关系,国外的流行脉搏始终比国内领先,而陶喆也恰恰借着这股风口正式踏入华语乐坛。如果说R&B是陶喆的幸运草,那么优秀的旋律创作和极佳的演唱功底则更是陶喆闯荡江湖的左膀右臂,陶喆的唱功是公认的优秀,他对每个音每个节拍甚至录音时的要求都非常高,所以说制作人想转型歌手,不仅要词曲编唱全能,更要严谨地对待每一首创作,时刻回顾创作的初心,成为歌手后的前几张神专简直让人无法自拔。
▼
转型碰壁类:曹轩宾、张亚东
其实圈内优秀的音乐人对自我认知是非常明朗的,他们知道自己适合做幕后还是适合做歌手,而真正能担起制作与演唱多重身份的音乐人,屈指可数。
曹轩宾是一位学院派幕后制作人,他曾想转型歌手,讲道理以他能力转型歌手其实没任何问题,但问题在于曹轩宾与海蝶的其他音乐人相比,缺少个人特色与歌手辨识度,相比许嵩和薛之谦,曹轩宾的竞争力便变得非常弱。给梁静茹写的《可惜不是你》、张杰的《我们都一样》都红的一塌糊涂,而给自己写的《配角》怎么也活不起来,参加过各种音乐综艺节目,有过不错的成绩却始终没什么人记住。
▼
张亚东早年发行的专辑《YA TUNG》也有向台前转型的迹象。这张专辑迷幻电子的成分比较多,张亚东以慵懒哼唱的方式展开,然而这张专辑在乐坛并没有多少人能记得,这也成为目前为止张亚东唯一一张个人专辑。说他是转型也好跨界也罢,张老师更多是在“尝鲜+玩票”,以他的地位资历来说,亦根本无需转型,他的制作能力与音乐审美已经是国内一线的水准。虽然张亚东的嗓音条件不算很差,但其沙哑的音色实在不太符合向主流歌手发展。
▼
歌手转型制作人的双栖类:孙燕姿、张惠妹、陈珊妮等
与上述相反,在歌手转型制作人的案例中,占有不少的女性歌手,其中以近些年的孙燕姿和张惠妹为例,她们都是从歌坛天后转为独立制作的经典范例。孙燕姿在《是时候》这张专辑中转型制作人,并获得新加坡“最佳制作人”的荣誉,这张专辑孙燕姿从选歌到做demo,再到混音制作,每一个小细节她都亲力亲为,只为了交出一张自己满意的作品,而选择3月8日作为新专辑全亚洲发行日,更宣告了《是时候》中孙燕姿对自己的音乐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
不得不提的还有张惠妹,其转型之作《阿密特》也在乐坛掀起了轩然大波,这张专辑由阿妹自己担任制作人,以阿密特的身份颠覆自我,比以往更加另类大胆,整张专辑也呈现得华丽精美。由此歌手担当制作人,更能打破常规,带来不一样的作品。
▼
陈珊妮更不需多说,她早已在制作人和歌手身份里游走多年。不管是早期《我从来都不是幽默的女生》、《后来我们都哭了》到后来的《低调人生》,陈珊妮一直都展现了她独特的才华和唱腔。如此可见,歌手转型制作人倒是比较容易,其关键因素在于歌手自身独立性日渐增大,而今的市场也是越来越追求于“标新立异,寻求突破,做自己”,这样特定的改变也迎合了当今流行音乐的大势。
▼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幕后转到台前,还是经历多年台前决心退居幕后,还是双栖音乐人,你必须要有足够的音乐制作把控力、全新的音乐市场眼光去审视当今格局、愿意押注当下或押注未来。说白了,不论是你是制作人还是歌手,并未脱离流行音乐这个娱乐行业,只要受众不变,你怎么变都不是变。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专题
- 长按关注QQ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