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科研工作中,研究人员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查找文献、阅读论文和调整格式等琐碎环节上。一位年轻的学者曾感慨:“80%的时间消耗在琐碎环节上,而真正用于创新思考的时间不足20%。”这种现象不仅降低了科研效率,也消耗着研究者的热情。
而现在,一位北航的90后女副教授正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她让科研变得像聊天一样简单。
一、“数据学姐”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90后女副教授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授课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视频中,她生动讲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知识,轻松幽默的风格让复杂的AI技术变得通俗易懂。
这位老师名叫何静,人称静姐,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科技治理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她本科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后在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出站。多元的学科背景为她后续的跨学科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走红网络,何静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谦逊回应:“本人长相普通不太拍照,照骗视频大部分是用AI剪辑过的”,并表示自己“教育背景普通,错过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这几年很努力”。
何静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 《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 软件的研发者和教材编撰者。这款工具的诞生,源于她自身的科研经历。2014年11月,她花了半个月时间写完一篇综述,这个过程让她深刻体会到科研人员面临的困境。
于是,她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抄抄写写、复制粘贴的工作都由AI来做,研究者就能省下大量的时间用于科学创新。这个想法成了《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项目的起点。
在智灵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她的团队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实现了“无限智能体”功能——输入一句话即可生成一份百万字数据报告、教材教案、网文小说等。
公测两个月,用户人数便突破10万+,覆盖高校百余所。
《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软件聚焦论文写作、课题申报、研究报告、数据分析四大核心科研场景,围绕“提示词公式+大模型差异+智能工具链”,以“对话式科研”方法论助力研究者高效驾驭全流程科研工作。
在论文写作方面,该系统提供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双轨体系。初级技巧可实现文献检索、数据清洗的自动化;中级技巧能优化复杂科研流程,突破任务瓶颈;高级技巧则可引导理论创新,逆向设计实验方案。
对于课题申报,该系统能帮助研究人员精准提炼科学问题,解析政策文件,锁定选题方向;增强技术路线,有效提升研究创新,形成研究亮点;甚至预判专家异议并生成回应,提高评审通过率。
何静强调,这款软件在强调技术赋能的同时,始终将学术伦理与科研诚信置于核心位置。
智能工具的引入,并非为了替代人类的研究主体性,而是通过增强研究者的判断力与创造力,实现效率与责任的平衡。
二、厉害的静姐
作为一位90后的青年学者,何静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面上)、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等共计10余项课题;
发表国内外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SSCI/CSSCI检索论文10余篇。
何静还是2024、2025年“中国AI春晚”节目的幕后技术支持者和共创者,她开设的“大模型与大数据”系列讲座和课程,在全国多地高校受到欢迎。
一则报道中提到:“作为一位90后的青年学者,何静老师兼具深厚的学术背景与创新的实践精神。她并未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从一线行政办公的实际痛点出发,为在场的老师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智能化办公的新大门。”
在北航,何静承担着多门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她为研究生讲授《文本数据分析与挖掘》《文化传播与管理专题》《应急管理前沿与技术》,为本科生开设《网络舆情分析技术》《自媒体创作与运营》《新媒体运营》《工程哲学》等课程。
何静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多模态AIGC技术、大模型科研应用、智能体开发与跨学科研究,展现了她在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深厚造诣。
她不仅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还有着行业实践经验,曾担任原北京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新院执行院长,并在抖音平台上以“数据学姐”的身份分享知识。
三、或许
何静研发的《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工具和她的教学实践,向我们展示了AI技术赋能科研的广阔前景。她的工作不仅仅是开发了一款工具,更是在推动一场科研方式的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技术不是要替代人类研究者,而是要解放他们的创造力,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真正的创新和发现。
正如她所说:“技术的意义是降低创造的门槛。”
尽管有人可能用这类工具拼凑成果,但也有人用它雕琢真理,加速研究探索。这正如何静所期望的,技术应当成为推动科研进步的力量,而不是学术不端的帮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像何静这样的年轻学者正在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改变传统科研模式,让科研工作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有趣,也更加专注于创新本身。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是说或许),“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日常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