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凡的待人之道|编者的话

吴亦凡的待人之道|编者的话

内地男星 2016-05-09 19:51:30 77



文 | 副主编 季艺



《人物》永远看重内容,寻找真正让我们兴奋的采访对象,如果没有,宁可不做。


「我觉得你们很了解我。」去年11月,吴亦凡忽然说出这句话时已经是北京冬夜12点,他从早上一直工作到半夜,第二天一早还得去片场。他并没有让繁重工作麻木掉他的敬业和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当时他在为《人物》录制 2015 年年度面孔群封视频,他作为能在社交媒体上带动现象级数据的新一代年轻偶像入选了年度面孔。《人物》对吴亦凡的采访还没有真正开始,那段视频口播文本是记者顾玥从他过去的采访中预先整理出来的,讲的是母亲不允许但他如何努力追梦的故事,在这个主题下,他的努力被看作对自由的追求。吴亦凡说,我觉得你们很了解我。


拍片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即便在外人看来拍出的照片已非常好,但如果吴亦凡自己心里有一点不对劲,他都要叫停重来。这让人感觉他做事时心里有个标准,必须自己感觉过了,才能放过合作者。我想起来他童年时少有机会表达自己,问,获得自由后,一件事能不能按你自己的方式表达或达到你的标准会被你看作最重要的?他点了点头。


之后相处中,吴亦凡三次打动了我们。这三次都跟他一旦感动就会把自己全部交付出去的性情有关。


视频后第一次采访,时间不长,但我们问到多深,吴亦凡就会给出多深的回答,我们惊讶于他和年轻不相称的深,以及和深不相称的真。那是一次自然飞快地聊到很深的谈话场,吴亦凡讲起单亲家庭成长的不易,追求自由的艰难,以及对母子关系的理解。我们非常动容,既为他的故事,也为他的信任。我们面前的吴亦凡几乎是不设防的,我们感觉到他对面前的媒体有判断力,判断之后敢于交付。回去的车里,主编张捷跟我说,她觉得这份工作最让她愉快的还是记者的部分,尤其当你理解一个人,让他在被理解的感动中打开内心时;做记者是有趣的工作,在一个小时内抓住人物的核心特质是有成就感的事。


但那次是群封,吴亦凡只是年度面孔一组报道的十三分之一,篇幅有限,张捷那时既兴奋又犹豫,兴奋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喜欢的年轻人,看来有动人故事和内心力量。犹豫是要不要把这个没问透的线索匆忙写出来?是现在呈现一个60分的故事,还是以后呈现一个100分的故事?


吴亦凡这时让我们第二次感动。我们向他表达了犹豫,我们考虑在年度面孔报道之后,再用一个单人封面写他的故事,但是需要更多的采访时间和独家讲述。他立刻告诉我们,没问题,我和你们聊得很愉快,我很喜欢你们,我愿意。他马上找出一个半天,那是他这两个月里唯一可以休息的半天。我们既感动于吴亦凡和我们的共鸣,也感动于他共鸣之后如此付出。


《人物》报道常被同行称为灭绝式采访,不仅对主角本人挖得深、问得细,周边采访也是深而广,报道发表后常让同行觉得没有任何再发挥的余地,这个人物已经被写尽了。吴亦凡刚从韩国回到中国的时候,很长时间没有专业圈内人士帮助,他的团队都是靠朴素的情感和人打交道。我们希望采访吴妈妈,吴妈妈在儿子成长中非常重要,但她不愿意被媒体打扰,工作人员建议用采访 Sindy 代替,Sindy 是吴妈妈的朋友,现在也在吴亦凡团队工作。我在采访 Sindy 时有些不满,母子故事的讲述他人无法代替,Sindy 当时下意识地为保护吴妈妈而拒绝我们。但两天后,我意外接到她的电话,她认为没有帮我完成讲述母子故事的任务,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在我离开后这两天她已经说服了吴妈妈,帮我把吴妈妈请了出来。接到她的电话我激动又感谢,这让我更想不要辜负这个男孩的故事。这是第三次感动。


从开始被编辑部看作因粉丝影响力而知名的年轻偶像,到真正为他动容,愿把《人物》第一个90后单人封交给他,是我们与吴亦凡的不断共鸣,和他的不断付出,令这一切从无到有。吴亦凡有通过自己的付出把一点点感动在他人心里发酵到最大的能力。


好报道的获得有时如好的感情,背后需要相互的给予。《人物》报道对象很多是名人,他们或许有高于常人的身份,或许有巨大知名度,但我知道,这些都不足以发动《人物》记者,当有名人想用知名度让记者踮着脚尖去采访,或者认为单凭自己的知名度就足够值得被报道、让记者为他的故事花力气时,他们应该学习一下25岁的吴亦凡在人和人相处中表现出朴实本真所产生的力量。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本期《人物》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