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自北京青年画家韩残沙
十四、艰辛而愉悦的创作过程
当初,不过是一个闪念的功夫……
我躺在床上泪流不止,只可惜没有用摄像机把那糗样录下来,啊,一定很搞笑的……当然,这不是什么好玩儿的事,想想当时我被直升考折磨得多么绝望吧,不想裴勇俊充当了那“救命稻草”,进而暴走了只朱雀,还好裴勇俊掩埋的不是“恶”的种子,要不然准又火烧人间了。
哎,不开玩笑了,因为最近在美国玩儿得太爽了,常常会说一些“冻死人”的话。嗯,怎么说呢——自己都觉得神奇,就那么一瞬间的契机,我竟把它握牢了,写下这么多文字,从前压根儿没干过这种事。有那么一次心血来潮想把李英爱与我某次当编导的经历结合起来写上个几万字,可惜困于时间匮乏,刚刚洒洒水就被迫结束了。所以说初三的暑假很爽,考上心仪高中的暑假更爽,开学没有分班考的暑假就爽毙了……不过我是没那“爽毙了”的福分。最近总在想要是没有久石让,或者说久石让没有给《太王》配曲的话,我还有没有可能写下这些——大概很难……
刚开始只是有个想写文章的念头,描述下“朱雀暴走”的经历,顺便谈谈这三年来对裴勇俊想法。中考完的晚上我看了《冬恋》,却回想起《外出》,思念起里面的雪……索性写个长篇吧,回忆下,提炼下。于是原本打算看通宵的我只欣赏到12点,便兴致勃勃地跑到电脑前来敲文字,可这一敲就是一个多月……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说:“我这人,无论对什么,都务必形诸文字,否则就无法弄得水落石出。”
写《从开始到现在》时我总算明白了那感觉。像我现在年纪还轻吧,不可能有许多大人们鹰一样敏锐的洞察力,看一眼就知道你的来龙去脉。现在嘛我顶多是有那么一种感知力,“啊,这个东西……大概是这样的。”,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加之学习任务重,根本无暇顾及深入思考这些“感知”,先撂一边晒着吧。
因此常常的,我们因为经历而已经到达某种程度的境界却不自知,只有当你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时才发现:我已经变成这样了?……对我而言,写作就是最好的镜子,我能在其中得到沉淀。如果长期封笔的话,刚开始会有点别扭做作,可一旦写进去了,就是走入了自己真实的内心。说实话,当我写完《丑闻》,写完那些关于同性恋、抑郁症,以及关于演技的剖析,自己回过头来阅读时都被震撼了——这真是我写的吗?我真是这样想的吗?……非常不可思议,就像裴勇俊惊异于“我竟然可以这样演戏!”的感叹一样。
的确,只有写作才能让我把事情弄得水落石出。
写《从开始到现在》时最大的感受就是愉悦,而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唉,这也不见怪,因为在上海时,我爷爷还曾偷偷跟妈妈通电话说要带我去看心理医生——她怎么一天到晚都在写啊?话都不说一句……我听后暴笑不止,心想爷爷您要是看了我直升考前的状态还不直接把我塞去神经科了呢。
在写作方面,我向来是有人赞美的,但我总觉得自己还不至于到自我陶醉的境地。这个暑假翻阅了下以前几篇较为得意的文章,不禁为从前的写作风格惭愧起来——你要真自我陶醉了就肤浅得无可救药了。虽然不乏有纯朴真心的文章,可越到后面那些文字就越华丽,绝对。自信满满的傲慢,真的很令人厌恶。事实上我大概只是在用小聪明与经验来写作,有些东西可能根本没有真实地体会到,却可以厚着脸皮大侃特侃,为文章赢得外观的光鲜与虚无的“深度”。
就像有一回我说自己喜欢一个人不是因为她的学历,而是什么内涵,于是跟吧里的人辩得面红耳赤,最终还得以掷地有声地表明我“高尚”的立场。可实际上当时,我想看重的还是她的学历,只不过想让自己“有思想”一点……
我是利用大脑来写作,而不是用心在写作,这大概是因为看的东西多而杂,头脑中积蓄了不少的观点与主见,但由于生活阅历的缺失而无法将它们完全消化,也没有理解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才会做出如此不知天高地厚的举措。
因为经历了初中三年的历练,特别是初三的日子,让我懂得怎样澄清自己,忠实内心——这篇《从开始到现在》,我诚实地用心写着,每一份感受都弥留在我的脑海,每一句文字都划过我心灵深处的悸动,它们有多真实可能只有我一个人明白……
写这一章前,我把以前的创作又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了一遍。当然还是有不少遗憾,有些地方的表达方式过于生涩,这就是不练笔的后遗症。
“楔子”部分还算满意,基本上满足了我所期望的与内心的贴近值。“四月雪”的话就有点飘,语言组织上还显得稚嫩。它不涉及很多评论性文字,更多地描写了一种回忆并抒发着对应的思考与情感。老实说对这一章并不满意,整体上看挺不顺眼的,想要改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只是担心大刀阔斧地删改会抹去原始的初心,因此才打消了修改的念头(但半年后的今天,我实在看不过眼,就改了)。这样说虽然有点刻薄,但我觉得即使是还没摸熟门道的开始依旧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像宫崎骏说的“一定要怀着靠这部动画改变社会的心来工作,尽管不可能改变什么,依然要有这种信念……”。对于写作我也要以流畅并忠于实感的套路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冬天的蒙太奇”也不能说是很出彩的,少了点自己的思考,但至少比“四月雪”自然了些。“LG信用卡”是写得挺真实的一篇,较为高效准确地反映了我的想法,但对文字的驾驭还很不成熟,显得被动。至于“白描风景”和“人生若只如初见”就是比较和谐的短篇了,平静而深远,应该能够打动人吧……
前面所提及的几章几乎是一天一篇,顺手地写下来,唯独那“完美主义者”拖了我近一星期,其过程也算是脱胎换骨般的煎熬……
《丑闻》是我的硬伤,向来是碰都不愿去碰,为什么,因为它太厚重了,不知如何谈起也不知什么地方才是尽头,生怕亵渎了这部在我心中接近“神圣”的电影。因此在写好“完美主义者”的铺垫部分后,我便陷入了迷茫状态,总是没打上几行字就不停地删除,敲敲停停,连表妹都说“我都看完一集了你怎么才打两行字呢?”,真的很要命。
于是我干脆放下包袱,先不管写文这事儿,在网络上疯狂地搜寻《丑闻》的影评。品读,消化,思考……整整三天我都在重复着这样的固定动作,最后,在第五天的时候我终于鼓足勇气,端坐在电脑前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丑闻》……创作又持续了三天,写完后看着长到一定境界的成品,觉得自己快虚脱了,但却感到从未有过的愉悦与释然,因为我超越了自己……
这其中有个小插曲。
由于创作期间心情急躁,处于忧虑状态,以至睡觉都没有轻松过。一回作了噩梦,梦见我在网上查影评,可无论怎么读都读不懂,把我急得啊……
第二天早晨表妹气冲冲地对我说:
“你昨晚上踢了我两脚,过分!”。
我连忙跟他道歉并说明了原因,不想这小家伙自那以后就对裴勇俊横竖看不顺眼了。
其实《丑闻》的评论部分属于我自己的风格并不突出,但还是较为完整理性地表达了我的想法,这应该归功于那些优秀高质的影评。从前我的主观意识很强,主张以“素读”的方式来评书评影,也就是说一定要写出自己独有的味道。
但作为一个年仅十几岁的孩子又确有多少经历呢?
这么年轻是不可能有“独立的风格”的。所谓风格来源于人生的积淀,在岁月的魔法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天然水晶,并不是说有就有的。因此现在,我觉得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与汲取,多多关注别人的想法与风格,融会贯通,玩味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是一种能力……
当然这种想法的转变是有故事的。
看完《丑闻》几个月后,李安导演的《色,戒》出来了,我与妈妈便到电影院去看个究竟。(好冷,影院就我一个学生)不料观看时《丑闻》的影子不断缠绕住我,恍惚中觉得它们之间有着什么不可名状的联系。后来看了张爱玲的原著,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特别是片尾,易先生在王佳芝床上那么一坐与赵元船头的那么一笑……
我的头脑被复杂的想法混淆了。后来看到一篇名为《赵元的微笑与易先生的失神》的文章,相信很多人都拜读过,突然间茅塞顿开。
当时也觉得挺蹊跷——怎么会有跟我感觉这么相似的人?只不过这位作者却不知比我高深到哪儿去了——她可以凝聚头脑中缥缈的想法,如鱼得水地把持逻辑与感性间的天平,深入事物内里,也能够跳出来。那种“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超然与气度着实让我钦佩不已。
自那以后,我也不会天天把自己逼出个所以然来,只是潜游在别人的世界中,重视片刻的领悟,之后也不去想它们,留出自由富裕的发展空间。
我好像跑题了,接着说。
“太王预告片”一章还好吧,至少对那些场面的描写还有点小小的得意。“朱雀之心”嘛,就是我写《从开始到现在》的初衷了。它很好地表现出了那种真切的,淡淡的感觉,尽管不惊艳,不是能很快吸引读者眼球的文字,但我非常喜欢。妈妈有说过关于“顿悟”的片断还不够彻底深刻,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自己已经写到心灵深处去了,我是这样感悟的,体会的,发自内心的顿悟是不分深刻还是肤浅的吧!(况且我觉得已经挺彻底的了)不知这么说是不是太狂妄了。
至于下面的章节本来就是评论性的文字了,再写评论就显得有点矫情,总之评论比单纯地描述的确要多费不少脑细胞。
哎,终于写到这了……对于这份自行规定的暑假作业我还是挺满意的……
十五、尾 声
“岁月的笔,在时间的墙上,留下斑驳的印记。最自然的声音,最真实的心情,是一种心灵的净化……”
2008年7月29日,在美国停滞的最后一个晚上,我拉开窗帘,遥望清冷的街道,看见闪着点点暖意的星巴克,脑海中突然萦绕出那浅浅的话语来。惯性地打开电脑中的音乐夹,寻找与夜共舞的那曲调子。
“我想听《从开始到现在》啊!……”
表妹懒洋洋地躺在床上,啃着明天的早餐。
“都快忘记怎么弹了。”
听了这话我开始思量着,心想像今天这样的日子确实该听听它,毕竟裴勇俊在美国啊,而我们明天就要离开了……
熟悉的曲调,路转峰回的旋律,依旧是从前的味道,清新隽永。刻意无意之间,我将自己融化于歌声里,遥遥想着三年前,想起第一次听到它时,慢慢感叹时间流逝的匆匆。
《从开始到现在》。
从开始到现在……
“开始”我13岁,“现在”已经16了……
再过一个月就是裴勇俊36岁生日,想想能送的也只能是一些文字罢了。看他时常被人气所累,甚至不知所措地想要逃避,连背影都变得那般落寞,不觉想要再远离他一点。
“这些荷花很大,在下雨的时候,它会倾倒出里面的水。看着那些花,疑惑它会否因为重量的关系而沉没在水中。然而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花儿慢慢地倾斜到一边倒出一些水,再找回了它的平衡。就像花儿那样,我们要了解我们自己碗的大小并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填充或清空它……”
人气这东西让人喜,让人忧,但我知道裴勇俊所忧的不是它在某一天会毫无预兆地破碎。人气对他来说既是责任也是负担,尽管裴勇俊向来总真诚地给予影迷等价甚至超倍的体量与回馈,可就连我也知道影迷不能给演员带去慰藉……
不管怎样,裴勇俊,请拥有荷花的心吧!时常地清空自己,管理自己,调节好因俗事缠身而失衡的心灵。如果这样能使您轻松一点,算不算是影迷带去的一点慰藉呢?
这段时间一直以尊重的口吻唤出他的名字:裴勇俊先生,裴勇俊……其实就算到现在我也不想去掉那宝贵的姓氏,因为这样似乎才更能体现出他在我心中的份量与地位。不过,这最后一句话,我终要换个方式来称呼那位“沉重”的人……
“勇俊,生日快乐!……”
————————————————
你离开我的时间越久
对你的思念愈加浓厚
常常想起你泪流满面
梦里也一样
——索达吉堪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