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又得百花奖最佳男主角了,这是第二次。
2014年,黄晓明第一次获得百花奖的最佳男主角,凭借的是陈可辛的得意之作《中国合伙人》。六年之后,他再次拿奖,这次则是去年大红的《烈火英雄》。
说起来你可能有些疑惑,我们在谈到黄晓明的时候第一时间想起的总是他的偶像形象,拿最近来说,你会觉得他要么是《中餐厅》里那个较真的“霸道总裁”,
要么是《乘风破浪的姐姐》里那个弱弱的端水大师,很少有人会热衷于讨论他的演员形象;
但事实上,他靠角色获奖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从2010年他凭借《风声》拿到金鸡百花双提名开始,先后拿了金鸡奖的最佳男主角、百花奖的最佳男主角、长春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华表、金鸡、金鹿、百花国内四大奖,他不仅是最年轻的大满贯得主,甚至是大满贯第一人。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我们对他的忽略?
“为别人而活”的“完美偶像”
黄晓明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个很努力的偶像。
黄晓明不是偶像出身,他靠《大汉天子》成名,但因为容貌上确实出众,所以之后的《新上海滩》《神雕侠侣》,或者《鹿鼎记》都让人觉得他耍帅要大于演技,偶像的帽子始终紧扣在他头上。
“偶像”对于老一辈艺人来说,不是一个多好的词,这往往意味你实力的欠缺,靠着容貌才走到了今天,于是许多偶像演员往往都试图摆脱这个标签。
克里斯蒂安贝尔从一个偶像变成了演技派,潘粤明也从偶像变成了演技派,他们靠的,都是自我形象的摧毁,以此来寻找突破口。
但黄晓明没有,他在《风声》里扮演日本军官,没有自毁形象,但是默默跑去健身增肌留小胡子,让自己看起来更阴险毒辣一些;
他在《中国合伙人》里,依然没有选择通过不修边幅的状态来表现人物的“土鳖”,而是用一种憨憨的屌丝气质来展示一种“土味”,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突破口。
他甚至不抵抗偶像这个词,说,“当全民偶像是一个非常扯淡又辛苦的事儿,但自己却乐意去做”。
来源:新浪娱乐
一个宁愿顶着偶像标签但努力接受任何挑战的人?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矛盾的选择,但对于黄晓明,甚至黄晓明这一代人来说,这其实顺理成章。
黄晓明是1977年出生的人,上承压抑年代,下接开放之风,所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新旧思想的碰撞,就像家常便饭一样常见。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一代人,往往都有很谦逊的性格,拿黄晓明来说,他见到老一辈的艺术家都是以90度的方式鞠躬,并在别人称赞他演技的时候总会回一句:“担不起”。
何以至此?因为他们见惯了山外有山的故事,他们的眼界一次又一次被打开,他们的思维被反复螺旋冲击,但与此同时,他们又真正继承了老一辈人的行为与传统。
也就是说,普遍的70、80一代人,都有着否定自我的倾向,他们往往是为别人而活,而不是为自己努力,就像《夺冠》里的那个女排队员,“为爸妈”、“为了成为你”,而没有了自己。
所以你看黄晓明,努力呈现出“完美好男人”的形象,而“完美”的定义权,在别人手里。
你当然可以说出无数个黄晓明“完美”的例子。
比如为人方面,几乎所有和他接触的人都会说他是个好人,对待员工、记者、粉丝之随和之礼貌让人完全看不到明星的架子。
《乘风破浪的姐姐》里,他能及时送上宵夜和咖啡,还能照顾到每个姐姐的情绪和敏感的心,随时送上安慰和鼓舞,30个脾气性情不一的姐姐都对他赞口不绝。
比如家庭方面,他的顾家让很多人羡慕。《无问西东》上演后,他曾有一段时间没有接任何工作,全心全意陪家人和孩子。
比如公益方面,他不但在母校设立奖学金,还身肩“爱肝宣传员”、艾滋病规划署亲善大使等多项身份,在各种公益、捐赠活动里,你永远都会看到他的身影。
比如工作方面,这个例子就更数不胜数了,他拍《中国合伙人》整晚整晚苦练英语,他拍《烈火英雄》被烈火炙烤全程不用替身,他拍《八佰》片场抽烟抽到吐。
后来他在《中餐厅》里自我反省,说自己内伤外伤都有,“为了展现自己敬业,就是不要命地往前冲”。
甚至参加综艺的时候,他也毫无保留,将自己调节到和综艺的需求匹配。
《中餐厅》需要运营一个餐厅,他就按自己的理解做好老板的担当,结果过犹不及,太较真反而促成了“明学”……
一不小心被黑成全网热点,他最初也有点介意,但自己反省了一下,很快就调整心态躺平任嘲了,甚至配合大家主动自黑。
毕竟身为艺人,总得有点娱乐精神,“大家开心就好”。
《乘风破浪的姐姐》,他知道人们想看的是姐姐们霸气一面,他就退居次席,最大限度地做好“伺候大家”的后勤工作,端好这碗水,打好这份工。
或许正是如此,人们记住了黄晓明屏幕前不一样的形象,记住了他的“好人光环”,反而忽略了作为演员的另一面。
不断反省,带来的是痛苦还是荣耀?
黄晓明不是没有反省过,甚至可以说,他对自己其实有着很清醒的认知。
2011年,黄晓明曾经拍过一个广告,广告的最后一句,黄晓明面向镜头,说了一句当时让许多人争相讨论的话:“没错,我不是演技派”。
如果说那只是一次广告效果,那么几年后他在接受易立竞的采访时,他重新回溯这个事件,你可以看到更多黄晓明对自我的认知。他说在许多人嘲笑他的时候,他甚至有一种自虐的倾向,他不敢面对任何人,甚至想过自杀。
黄晓明不止一次地自我反省,而他的每次反省,实际都是相同的答案: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以得到大家的认可,或者在拼命做事的过程中,获得安全感。
这其实是件很值得玩味的事,当一个人兼具清醒的自我认知,却又不断地以他人的认可来自证优秀和获得安全感的时候,他又如何把握住这两者的平衡?
我看到的,其实是一条自我觉醒之路。
2011年黄晓明因为演技上的受质疑,有那么一两年时间“破罐子破摔”,状态极度低迷,而当2013年,他被提名金鸡奖的时候,他还是引用了周星驰的那句话:“其实,我是个演员”。
对于黄晓明来说,他在顶着偶像光环的同时,依然努力把重心放在演技方面。
《中国合伙人》里土鳖的成东青、《无问西东》里纯粹的陈鹏、《烈火英雄》里悲壮的江立伟,这些个角色,完全值得一个肯定。
别人的目光是一个束缚,但同时也是一个机会,当别人对你的要求越来越高,你也就不得不努力去学习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举个例子就是黄晓明这几年的电视剧(是的,他还没放弃电视剧),无论是《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还是《鬓边不是海棠红》,他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一扫某一段时间“微笑演戏法”的阴霾。
难怪陈国辉在拍摄《烈火英雄》时对黄晓明说:“如果是很多年前,我不会找你演,现在找你演,是因为你的眼睛里可以没有黄晓明那种感觉”。
可以这么说,黄晓明的这种“蜕变”,其实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对于70、80年代的那一整代人来说,基本上都有着这种蜕变的倾向。
前面所说的潘粤明,包括胡歌、王凯,都有一条自我反省并成功逆袭的成长曲线。
原因无他,在于他们积累了许多,也经历了太多,一朝觉醒,便势不可挡。
对于黄晓明来说,这个契机是他备受嘲笑的“闹太套”,对于潘粤明来说,是因为“离婚丑闻”,对于胡歌来说,则是一次意外车祸。
人生的谷底,也是触底反弹的机会。
如今的黄晓明,当然可以名利双收了,但前段时间他接受人民网采访,在谈到演戏的话题时,他说自己面对质疑依然做不到内心完全平静,“对演戏和人生的感悟是不会停止的吧,我始终需要反思”。
这意味着什么呢?
就是不断满足大众需求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的心态依然存在,他依然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特别有天赋的演员”,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认知,你甚至可以期待,未来的黄晓明,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惊喜。
结 语:
黄晓明是个好人,这句话常常被朋友们挂在嘴边,不是简单的宽慰,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
他出道二十二年,在娱乐话题上一直保持着一线的位置,对于他的口碑有褒有贬,但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敬业程度都让人感觉到,他一直想做个大众眼里优秀的人,所以他总是待人温柔,谦逊有礼,为了这个目标,他把自己放低,委屈自己也在所不惜。
从这几年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好人”黄晓明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大众口碑回暖、娱乐话题暴增、专业奖项肯定,那个逐渐寻找到自己的黄晓明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又一次高峰,演技上的闪光点也开始被看到。
但这就够了吗?
黄晓明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己的反省,与此同时,我们对黄晓明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要求。说实话,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这样的要求似乎有些残忍,但我们似乎有那个信心,他可以做到更好。
毕竟,“好人”难当,希望这样的“好人”也能被大家善待,并且以长红的姿态,活跃在我们的娱乐圈里。
今天的深夜话题是:
你怎么评价黄晓明的演技?
来评论区说说吧~
推荐阅读:
笨小孩的加冕:黄晓明的“大男主”之路,隐藏着一部职场进阶秘籍
北电96级男生:偶像脸黄晓明陈坤VS业务担当祖峰郭晓东,你pick谁?
-今天头条の主笔-
你的小仙女E姐,无所不能的大白,打酱油的菜籽
责编:菜籽 美编:树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