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蹊丝毫不掩饰对黄家驹音乐才华的喜爱,他的处世胸襟和创作视野令人深深敬佩。我打算着手整理出Beyond的三部曲系列专题陆续推送。这些佳作,不仅首首皆是不可磨灭的经典,而且对当今乐坛也有着振聋发聩的启示。
六月里,太有必要写下这篇内容,为家驹,为自己,也为所有真正的音乐爱好者。
音乐,可以是娱乐为主的流水线产品,也可以是内涵出众百听不厌的艺术品。
从家驹的本心来说,他很希望自己的歌迷因为Beyond而接触到更多精品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精彩,体会乐器的喜怒哀乐。听别人的歌不是叛变,你听的越宽越远,反而越会理解他的苦心。不过前提是要听有质量的作品,而不是恶俗的烂歌。
过去有一个很热门的词汇,叫洋气。拿看书来说吧,捧着一本《简爱》或《苔丝》远比看鲁迅朱自清要高端一些,因为曾经有一段时间总觉得西方名著比东方文学来劲。再拿听歌来说,听西方金属乐或爵士乐的大多会鄙视听国摇的,因为人们骨子里先入为主的会认为西方是摇滚乐的发源地,而且人家玩得更风生水起更高级。
必须先承认一点,音乐方面,咱们和西方确实有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单说摇滚乐这一个类型,东方就远远落后于西方,也不可能像他们那样百花齐放毫无顾忌。但从艺术角度来说,如今这差距正在逐渐缩小,随着国家地位、大众审美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我们也可以做出好歌,也可以出现很前卫的作品。
你是否察觉到,洋气这个词正在缓缓消失。你是否察觉到,我们自己的好东西正在悄然备受追捧。
阅历、年龄和知识储备的增加,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一件事,刻意忽略本国文化转而盲目崇拜他国文化是很狭隘的。连中国文化都没领悟透,还想舍近求远的去逢迎别国文化?不科学的,充其量也就是学个皮毛罢了。
千万不要让那些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美感的作品孤独寂寞冷。
当然,抱着理智的心态怀着欣赏的眼光,不断丰富音乐视野和提高鉴赏力以图做到中西通吃,这是相当值得肯定的。艺术无界,音乐无界!
那么,有没有既能做到唯美好听又能把中国文化深深融入其中的歌呢?其实,几十年前就已经有了。
回归正题。
今天的主角是黄家驹谱写的「大地」、「长城」和「农民」这三首歌,很巧,它们的歌名恰好都是两个字,三首作品都是国风国韵的味道,不仅共鸣感画面感极强,而且几乎囊括了华夏文明的全部精髓。所以,成蹊将它们命名为华夏三部曲。
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四脉,唯有中国前面的“古”字可以去掉,其他三支由于宗教问题、战争入侵、文字灭绝等原因都已基本消亡殆尽。华夏文明是最古老的人类文明之一,它的主干是农耕文明,其精神内核由儒家文化和多宗教文化并存构成。华夏文明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根基,并在交流融合兼收并蓄后绵延至今。
想通过音乐来展现泱泱中华的醇厚特质绝非易事,因为创作者不一定能搬得动!估计当时家驹碰触这个题材时,很多音乐圈内的人会面露鄙夷之色,觉得他有些不自量力。然而今天再听这三首作品,那些曾经鄙夷过家驹的人应该都会羞愧难当。
围绕着这三首歌经常会有争议,而且讨论度颇高。总有人抛出一些好玩的言论,比如乐器太简单不够繁复,曲风太流行不够高级等。谁规定的艺术必须曲高和寡?谁规定的音乐必须满足某种标准?摇滚的几大件就摆在那,甚至当下的乐器和科技手段比家驹创作这三首歌时更加先进,请问,你能写出这样的歌么?花哨的工具只是辅助,有趣的灵魂才是关键!
西式摇滚乐与神秘的东方文化也能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大地、长城和农民,曲子均出自家驹之手,歌词都是刘卓辉所填。此外,三首歌还具有很多内在的共性。
1、结构简单,编曲巧妙。
2、意象清晰,传播极广。
3、题材厚重,堪称丰碑。
4、大道至简,意境深远。
5、音乐灵性,散落其间。
大地的关键词:父子情,家国情,大一统。
黄家驹创作大地Demo(最初命名为长江)的时间是1986年,发行时间为1988年,灵感来自台湾允许第一批老兵回大陆探亲。正像家驹说的,音乐创作源于生活,他比较喜欢留心世界的趋势,为创作带来冲击。
这是一首内涵宏大的歌,家驹并没有平铺直叙的去刻画亲人重逢,而是将视野立足于中华大地之间,站在另一个高度去观察去思考。作品豪迈地展现了多种情怀,小家庭的父子情,两岸分割的家国情,以及渴望早日实现大一统的夙愿。
在当时风靡香港的流行金曲中,男欢女爱的情歌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很少有人将目光聚焦在更有深度的素材上,黄家驹率先打破了歌坛的沉寂,大地让人们第一次意识到了非情歌作品的巨大魅力,可算作香港乐坛的里程碑。
大地的旋律非常朗朗上口,慷慨激昂中带着无奈唏嘘。为了让乐队发展更为均衡,家驹要求黄贯中来担任主唱,阿Paul清脆的声线掷地有声,为最终的效果增色不少,并在1988年一炮而红。
乐器表现力向来是Beyond尤其看重的部分,有了林邝培的键盘加入更是如虎添翼。沧桑大气的键盘、沉重肃穆的鼓声、哀怨温婉的吉他、隐忍雄浑的和声,勾勒了一幅中华情的实景图。山脉高原此起彼伏,大江大河滔滔可见,思乡深情言之切切,神州大地无声感慨,歌曲把家、国、人的联系诠释的极为立体。姑息分割的大地,划了界线……面对大时代的碾压,普通人只能哀叹一声命运使然。
长城的关键词:封闭与开放,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国家与百姓。
1988年,Beyond到北京开演唱会时登上过万里长城。成蹊感觉,家驹返港后应该就一直心心念念的想以长城为题进行创作,一味美化肯定不是他的态度,再说赞颂长城高大美的歌早就数不胜数了,不缺他这一首。
尽管摇滚乐具有批判特质是众所周知的,但长城横空出世后,歌曲最终的立意依然让人震惊!家驹从回溯历史、反思当下和着眼未来的角度切入,抨击讽刺了封闭、落后、战争等一系列常人想都不敢想的因素。还是那句话,批判也是一种爱,顿足捶胸的喊口号却不一定是。
这是一首应该引起所有国人重视的杰作,长城一歌给华夏后人留下了很多新思考新观点,而且这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极其重要,虽然歌曲问世时没人意识到这一点。
长城于1992年发行,有继续革命四字做底,有黄家驹的曲子和演唱,有喜多郎的键盘,有梁邦彦和Beyond合力编曲,有刘卓辉的词,似乎冥冥中早就注定了这首歌的与众不同,甚至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
MV拍摄于富士山下,90年代初正是黄家驹最好的年纪,也是他最巅峰的创作期。每次听长城都被各类音色深深吸引,乐器和人声简直无懈可击。除了激昂的节奏,有力的呐喊和深邃的意境,甚至还能感知到边关的豪迈,飘落的白雪,战争的残酷,残破的荒凉,还有冲破的力量。
长城,不仅是一首歌,同时也是一部民族史诗。
农民的关键词:土地,自然,农耕,勤奋,知足常乐,人定胜天。
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没有出类拔萃的音乐素养,绝写不出农民这样画卷般的大作。它是Beyond华夏三部曲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在说人,也是在画心。
农民与土地,人类与自然,勤劳与懒惰,付出与收获……哪怕从中抽出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太好写,可黄家驹这首农民却统统包括了,而且主旨非常鲜明,赞美了朴实知足的劳动人民,突出了人定胜天的核心观点。
据说家驹的创作灵感仅仅是来自他看过的一些电影,一些关于农民题材的内地电影。仅凭一些电影画面就能写出这样感同身受的作品来?这是最让人称奇的地方。
农民和长城同属专辑《继续革命》,编曲仍然有梁邦彦的加入。整体氛围宁静安详却不失力量,舒缓的节奏令人沉醉,乐器音色和人声达成了慢、厚、醇的完美统一。
听农民是一种极致的视听享受,浓厚的乡土气息缓缓而出,而且你可以闻到这气息,农人、农田、农家构成了淳朴的农村画面。在流不尽的汗水里踏实耕作,在春种秋收的重复中体验喜悦,在知足常乐中与世无争,在一杯烈酒后安然入睡。终极快乐,到底是什么?
大地、长城和农民已经传唱了几十年,三首歌都是气象万千的大作,而且在音乐形式上将至繁归于极简,它们还将继续流行并影响一代代的新歌迷。宣传和曝光量并不能决定音乐是否恒久,歌曲的寿命是由音乐作品本身的特性决定的,这种传播,叫自然而然。
关于艺术创作这件事,黄家驹的认知独到且犀利:
做音乐很辛苦的,如果太刻意去做一样东西出来,会吃力不讨好。
音乐是我们的心声,我现在对这件事有感觉,我会大声唱给大家听。我感受的,思想的,会用歌唱出来。
很多歌手经常出席慈善活动,又是扶贫又是孤儿院,可他们的歌从来没有表达过关怀社会的信息。为什么要这样做?想红或者变更红!
Beyond的歌曲,不是用来娱乐的,而是用来欣赏的……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成蹊甄选商城
一路有家驹微信公众号,由成蹊创立于2015年,本平台为怀念一位杰出的音乐人而建。始于他,止于全世界。每月十号为“一路有家驹公益日”,捐款已进行32期,累计捐出现金1882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