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陈品德教授及其“和谐”课堂研究团队莅临我校,指导语文课堂教学。授课老师是四年级的曾晃妮老师和六年级的韩倩云老师,她们分别是“课外阅读”和“《小学语文阅读与运用》课堂实践研究”主题研训小组的成员。
曾老师的“《柳林风声》读书分享会”以学生为主体,展示了师生与读物零距离接触的过程,给学生创造了充分表达与表现的空间,延续了该研训小组指导学生“从读一篇文章到读一整本书”的研究思路。
韩老师的“记叙文:成长的足迹”课外阅读指导课,则是基于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学情设计的,展现了学生前置性阅读学习的收获,课堂上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精品阅读,汲取习作养分。
评课时,首先是两位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设想进行了介绍,并反思了课堂的不足与疑惑。然后,由各自团队陈述研训小组前期的研究工作,其他老师适时点评、质疑、补缺。最后,陈品德教授进行了深度的点评。陈教授认为,这两节课都很好地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理念: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为出发点。曾老师的课虽然表现出模式化、学生表演痕迹较重等问题,但是,这是一个师生都要慢慢适应的过程,陈教师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教师要做好整体阅读计划。老师可以通过要求弹性化,逐步释放指引、要求等措施促进阅读分享自主化;第二,共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相结合,鼓励个性化阅读;第三,平时多提供机会给学生展示、分享,推进日常阅读。韩老师的课体现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理念。从目标到环节,再到内容都注重引导学生从阅读向表达、运用的过渡。建议韩老师对教材的使用做好整体安排、计划,以达到课内外同步拓展的目标。
这次语文教研活动,既是两个研训小组中期研究的汇报交流,也在专家的指导下更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内容、目标。相信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能把握“为学而教、整体优化、动态平衡”的原则,及时反思、积累,结合思维训练,大胆实践、创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