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40平小馆,装着40座城市的味道

这座40平小馆,装着40座城市的味道

艺非凡 内地男星 2017-10-13 20:43:05 562

 

我们都在摸索前行,

不知路在何方,能够做的,

唯有将手头之事做到极致。


百年面道


不管是否情愿,

生活总在催我们迈步向前,

背上行囊,来到千里之外的他乡,

在此生存奋斗,而故乡的味道,

便成了不时涌上心头的别样滋味。



但不过就是咬咬牙,

压下心底的风起云涌,

继续脚步匆匆。



或许我们早已习惯这种疼痛,

但总有人为之唏嘘不舍,

想尽办法,让在异乡奋斗的人,

吃到一口家乡味。



这家不起眼的路边小店,

窄窄40平米间,

竟囊括了40城40味。


而它的主人,

用人生最美的21年,

摸索出108碗面条,

只为给在津奋斗的人儿,

送上一份家的味道。



在这里,

有着来自各地,

千奇百怪的面食,

从地道天津味的百年老面。



到上海风情的随便什么面;



成都特色的勾魂面;



带有广式特色的加勒比海盗面……



它是天津卫三大传奇面馆之一,是天津最地道民间老味道,被列入第三批天津非遗申报名单,店长甚至获得过中国顶级烹饪大师的称号。


但这般成就,并不是什么名师做出的成绩,而是一个执拗的面痴,通过自己21年的摸索,所赢得的认同。



眼前这位胖乎乎的大哥,

就是这家面店的主人:于震。



他和我们一样,

也曾迷茫和困惑,

都有对当下生活的不满,

和对未知的期待和向往。


但不同的是,

他比我们大多数人,

多了那么一点倔。



16岁那一年开始,到餐饮店内打工,从后厨的刷碗、洗菜开始,到端菜、打下手、掌勺一样样做过来。


看的时间久了,发现绝大多数店铺都千篇一律,我要开一家和别人都不一样的店铺,小小的念头悄悄在心里种下。



天津人爱吃面,

婚丧嫁娶,

大小杂事,

都爱吃上一碗面。



少年时背着书包冲进家门,

在厨房中的母亲总会探出头来问:

“回来啦,饿了吧?

我给你下碗面啊!”



在于震眼中,

面就是家的味道。


我要卖面,

卖一碗有家里味道的面。



想法定下,

剩下的就是执行。

从那天起于震就开始琢磨,

如何做好一碗面。



先从家里着手:蹲在厨房,

盯着母亲的每一个步骤,

研究每一个细节。


研究完家里的,

就开始琢磨外头的,

盯着人家每一次操作,

记录下来回家一步步试验。



那段时间,他天天推着小摊在外头逛,边卖面条边学习,每天就在路边睡三个小时。


醒来的时候,

想的只有一件事:

要怎么样将面条做好。



最终,面做出来了,

做法沿袭至清末已有的海派葱油面。



只用鸭蛋黄和面,

因为鸭蛋黄内含不挥发碱,

能够保证面条的筋道。



为了让面条更有家的味道,用的是天津家家户户都用的切面做法。


一级压榨的花生油,搭配上最好的香葱,加上特别选用的酱油,小火慢熬至浓稠,全程需要近两个小时。



炸葱油对火候及其挑剔,

多一份则微苦,

少一分则不香。



面条过水淋上熬好的葱油拌匀,

铺上自家种的新鲜蔬菜。

甜咸相宜,浑厚喷香,

口感精细而讲究。

而因其做法流传已久,

便取名为百年老面。


 


味蕾是最挑剔的东西,

或许它无法分辨出每一样食材,

但能清晰直接地辨认出东西的好坏。



好东西从来不缺欣赏的人,哪怕只卖一种百年老面,一天都能卖出400~500碗。


做一碗有家的味道的面条,这个目标已经达成。本以为生活就会这样安安稳稳过下去,稳定的客流,还不错的收入。


然而一件意外的出现,竟让于震抛下现有的成就,一走就是五年。


 


再寻常不过的下午,

与过往每一天一样,

客人来来往往,

点单,等待,吃面,离开。



有一位客人却非如此,

在吃完一碗面后,

执意要打包四份离开。


问及缘由,

竟是要离开天津,

担心此后许久,

再吃不到心心念念的家乡味道。



是啊,有时候吃东西的初衷,

并非是为了充饥或口味,

而是为了那段故事或者念想。

那能不能让天南地北的客人,

在这里,吃到自己家乡的味道?



于是背起包,

带上妻子,

离开天津,

一别五年。



2002.08,广东,宫廷秘制鸡腿面,

2003.11,上海,随便什么面,

2004.10,内蒙,大牧场羊杂面,

2005.06,河南,泡宽汁羊排面,

2006.05,山东,剁椒肥肠面…



5年时间,

从南到北,

40座城。


 


从到店内打工偷师,

到参加短期烹饪班,

再去职业大学进修。



所有他能想到的方法,

他都一个个去尝试,

落于笔下不过十余字,

但个中辛苦,

岂能轻易被外人道。



本可以轻轻松松呆在家里卖面,偏偏要拿着五六百一个月的薪资,在各个城市的面馆里兜兜转转。


白天在店里认真打工,晚上到了住所,就将今日观察到的所有逐一记录,光是笔记,

就记满了厚厚几十本。



看到下班便坐到桌前,

在笔记本上不停记录的于震,

妻子忍不住吐槽,

“总是在不停记记记,

像个神经病一样。”

于震好脾气安抚,

这些可都是无价的财富。



学成归来之时,

便是成功之日。


小小的店里,

挤满了儿时才能见到的东西:

奶奶辈常用的缝纫机,

爸爸辈爱用的烟斗,

儿时最爱的连环画…



进店的那一瞬,

时光好像被拉回20年前。



一整墙吊的满满当当的菜牌,

显得尤其让人震撼,

60余种拌面、40多种汤面,合计108种。



一天一款,也需要吃上三个多月,

而它们,就是他五年进修的最佳见证。



面的名字千奇百怪,

每次看都忍不住笑出声。

从“百年老面”到“随便什么面”,

从“加勒比海盗”到“面中宝马”,

甚至还有勾魂面…



由于面的种类太过丰富,

选择困难的食客往往直接崩溃,

请服务员随便来碗什么面。

随便什么面就此诞生。

虽然名字非常随性,

但出品倒是一点都不马虎。

上海杨村的传统做法,

奶奶们最爱做给儿孙辈的吃食。



老上海传统的葱油,

淋上店内自榨的浓醇花生油,

配上上海经典辣肉丁。



甜甜辣辣,香气醇厚,

最为温暖家常的味道,

渐渐成了店中的头牌。




从目之所及的地方到口中食物,

都是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



多庆幸能有这样一个地方,

在加班晚点身心俱疲时,

走近店里,吃上一碗小面,

身不动,舌尖就能翻山越岭,

尝到家乡的味道。



一圈下来,

百年面道彻底红了。

稀奇古怪的名字,

为它吸引来了客人,

而精心料理的味道,

为它留住了客人。



哪怕藏在不为人知的大厦里头,

遇上饭点,队伍从柜台排到店外,

等上30~40分钟更是常见情况。



但于震笑嘻嘻坦言:

我没多大追求,

只想把家看住,

让天南地北的食客来我这,

都能吃到自己家乡味。


 


从最初有个要开一家和其他人都不一样的餐馆,到开一家有家里味道的面馆,再到让天南地北的人都能在这吃到家乡味道…



他走的每一步都不是既定的套路,

不过是在当时的情境下,

自己摸索试探出的想法,

然后,想尽办法,坚实执行,

直至走到最后。



其实我们不都一样么,

都不知道未来会走向何方,

只能鼓起勇气迈步向前,

每一步都扎扎实实走稳,

向着对未来的憧憬一路前行。



生活中哪里有那么多天才,

更常见的,不过是不安于对现状的迷茫,

一步步摸索,后路慢慢出现在了眼前。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艺 非 凡

| 极 致 生 活 方 式 发 现 者 |

转 载 须 知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艺非凡原创

转载需回复“转载”二字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