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告文学 | 大地之子黄大年(十二)

新华社报告文学 | 大地之子黄大年(十二)

长春政事儿 内地女星 2017-12-06 10:29:18 540

泪痕深处,我心归处


1月13日,大雪,长春迎来了零下23摄氏度的严寒。


泪水划过面颊,打在手上都绽成了冰花。


长春市殡仪馆西辰厅内,此时聚起了八百多人。满满一室的黄菊花散着淡香,映着洁白的天花板,驱散了窗外的寒冷。


黄大年静卧在鲜花丛中,面容是那般安详。已经瘦成一把骨头的张艳守在一旁,没有眼泪,也没有言语,她只是默默地看他,仿佛这个世界就只剩他们两个。


黄大年穿的是一套黑色西服,里面是白色衬衫,脚上一双黑色正装皮鞋。因为身体浮肿,衣服和鞋都是临时购买的,尺码比平时大了两号。


大家想找一套最庄重的衣服,翻找半天,才发现他常穿的就是那件磨毛了袖口的黄呢子西装、两件褪了色的夹克衫、几件毛衣和洗得泛白的牛仔裤。柜子里还有很多衣服没有拆封,因为他根本无暇顾及。


焦健凑过去,看了一眼黄老师的白衬衫。他想确认一下,那么爱干净的黄老师穿的是不是洁白洁白的。


几天前,焦健和其他几个人帮着家属给黄老师换了衣服。怎么从医院出来,怎么去的殡仪馆,怎么又给黄老师换了新衬衫,怎么把他送去那冰冷的所在……这些在焦健的大脑记忆中好像被自动删去了。


唯一刻在他脑海中的,是黄老师最后一次讲话。


2017年1月1日,新年元旦,手术后第18天。


病房里,黄大年手臂上插满了管子。在焦健的帮助下,黄大年认真收听着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前一天晚上,他已经托护士把这段视频录下来,拷贝进电脑里,一连看了好几遍。


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


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到科技攻关,黄大年显得有些激动,他猛地深吸一口气,用沙哑的声音对焦健说:“国家对科技创新这么重视……有了国家的决心……我们的技术马上就要到派上用场的时候……你们都要准备好,加油干啦……”


说完,一阵剧烈的咳嗽。


焦健忍着泪,直到出了病房的门他才哭出来。他看见了黄老师眼角含着泪光,他知道这个人没有一时一刻不想着赶超前沿、不想着超越极限!


黄大年没有留下什么话。他唯一的“交代”,是在进手术室前。他和弟弟静静坐着,沉默片刻后,他先开口道:“大文,我的保险柜里有一些资料,研究所里有两台电脑,我和于平老师也说过了,如果我醒不过来,他们要继续做下去。其他的也没什么了。”


走到生命尽头,他惦记的仍是他与同事们共同的事业。他最珍视的,还是他与科学这份特殊的“情”。


2016年2月14日,看到情人节的浓郁氛围,黄大年曾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我是否有情,我情系何处,用不着看别人学别人,与生俱来。真正从事科学的人,往往看重与事业发展有关的情谊群体,面对“知音”常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发展的是与众不同的情……其实,值得永久珍藏和回忆的东西,才叫作“情”。


超然于世、至情至真,这就是黄大年!


当他俯视大地、仰望深空、憧憬大海,他已找到了独属于他的、朴素而又隽永的心灵归处!


按照长春当地风俗,出殡时逝者要口含铜钱、盖上黄缎。可焦健觉得,黄老师不是普通的人,他不信这些东西。


“黄老师应该盖着党旗或者国旗走。”黄玲听了焦健的提议,有些茫然地抬起头。她比哥哥小了18岁,这些年哥哥经历了什么、做了哪些事情、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她和大文似乎都搞不清楚。



2016年7月19日至22日,黄大年受邀参加了中央党校举办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专题研修班”。动身前,他在办公室忙活了一整天,反复整理修改自己的科研资料。


回到长春,一进办公室,黄大年就兴高采烈地告诉师生们:“我代表讨论小组发言了,效果特别好。党和国家都重视这些研究,咱们还有很多事要做啊!”


说着,他就打开自己的背包,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个塑料袋,打开包裹着的毛巾,里面是一个白瓷茶杯。茶杯下面还配有一个托盘,黄大年特意用餐巾纸包起来,生怕刮坏了上面的金色镶边。他打开书柜的玻璃门,把这套茶杯摆在了专门存放各类奖牌证书的格子里。


王郁涵见了,有些纳闷地问:“黄老师你带个这回来干吗?”黄大年乐呵呵地指着上面印的“中共中央党校”字样给她看,“喏,这是中央党校发的,我得留个纪念。”


那段时间,他还找来一本难得的“课外书”——长篇报告文学《长征》。工作之余就拿来认真阅读,那些在血与火中淬炼的英雄故事,常常让他心潮澎湃。


现在,那本鲜红色封面的《长征》静静地躺在书柜中,等待着他的主人。第564页,他还细心地做了最后的折角。


这一生,一路长征,黄大年始终向往报国英雄的壮志豪情。中学时代,他曾与一帮部队子弟生活玩耍,时常把自己当作以一当十的英雄,高喊着“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诗句。


这一生,一路长征,黄大年始终都想做一名坚守到底的战士。即使暂时和部队失去联系,他也终究要回到组织的怀抱。


1月13日这天,大雪漫天,仿佛要用那洁白覆盖这世间的一切。


焦健和黄玲捧着黄大年的遗像从他家居住的小区出发,他们要带他穿过工农广场,走过南湖大路,最后看一看他的第二故乡。


在小区对面的十字路口,焦健举起了一个泥做的火盆,用力摔在地上,冲天大声喊道:“黄老师,一路走好!”


铅灰色的火盆碎成很多片,散进了雪地,没有了声响。


长春的老辈人相信,子女为故亲摔碎了火盆,他们的灵魂就将砸破桎梏,安然离去,寻找新的彼岸之所。


焦健仰头望向天空,他想知道,那一缕忠魂是不是直上九霄,去往他魂牵梦萦的故里?


那里,有他一生中最安稳快乐的童年时光。在南宁地矿局地质大院的树荫下,他一边画着和日本鬼子打仗的漫画,一边给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讲着故事。


那里,有他少年时代自立图强的艰辛跋涉。在辗转寄读的几所学校里,如果老师说“只有一个同学考试得了满分”的时候,同学们就知道“不用问,又是黄大年”。


那里,有他父母的坟冢,有无法弥补、难以言说的遗憾。


2016年清明时节,黄大年专程抽出时间回到老家,和弟弟妹妹到父母坟前。


“大文、黄玲,我想跟爸妈说说话。”弟弟妹妹悄悄退后,黄大年就坐在坟前,絮絮诉说:


“爸!妈!你们说的,大年都记着呢。你们说让我回来报国,我现在给国家做事情,一分一秒都没耽误,你们说回来以后离家近一点儿,我也在想办法和广西这边的学校、机构对接,为家乡建设出点儿力,退休以后,我就在这儿住,陪着你们……”


黄大年还约上几个发小,去了广西第六地质队的旧址。曾经的小学校、饭堂和球场已经不再,一家人住的房子刚刚被拆,砖块瓦砾还在原地突兀地堆着。他静静站了许久,最终用手机拍下了那残旧的回忆。


这一生,从南宁到长春,他走得太远。从长春到剑桥,他走得太难。从剑桥再到长春,他又走得坚定。


他曾在朋友圈写道:“大跨度的经历难免遭遇各种困难,拼搏中聊以自慰的追求其实也简单:青春无悔、中年无怨、到老无憾。”


青春无悔、中年无怨、到老无憾。这就是黄大年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勤奋求学,他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勤奋耕耘、流光无悔;归国创业,他把每一分光阴都用到了极致,把所有的智慧都奉献给了国家;年近六旬,他跑回家乡联系合作,希望家乡父老跟上科技发展的大潮,他还四处看房,为晚年寻一处聊慰乡愁的心安之所……


这一生,黄大年奔波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追赶了一辈子。


现在,总是难得一聚的人们都赶来了。祖国各地的老同学、并肩奋战的攻关团队代表、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就连一面之缘曾向他讨教过的青年学者也来了。


学生们挑了一张彩色照片做他的遗像,因为“黄老师是那么阳光的一个人,他不需要以黑白作别”。


照片旁边摆放几根烤苞米,几位大学室友忍不住哽咽道:“大年,你是广西人啊,上学的时候没有米粉,你天天去食堂等白米饭,怎么这些年你吃的就是这个啊!”


高平在痛惜中也在试着去理解大年的离去。


“大年回国是带着很多期盼的。他希望在很好的科研环境中可以把创新的点子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觉得他可以把个人的能力、作为与祖国命运、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而且他可以在较高层次上释放已有的经验,从比较权威的层面公开表达理念观点,影响一些决策和学生弟子的人生规划,是一种获得。”


新华社记者:吴晶 陈聪

编辑:刘洪磊

责编:于飞

长春政事儿ID:ccrb001

长春日报社的“长春政事儿”公众号,面向关注长春“政事儿”的人士,及时提供具备权威来源的长春市各级部门最新动态信息、政务新闻报道等。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