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葛优,简单也难。
葛优25岁通过小品“喂猪”考入总文工团演话剧跑龙套,1988年电影《顽主》把葛优推向台前,暗合社会风潮的当代“小人物”以不着调、调侃生活、嬉笑怒骂的姿态漂浮于时代之中,成为葛优电影作品的一大主题。1992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火遍全国,他饰演的李东宝将知识分子的贫嘴与善良融为一体,成功获得金鹰奖最佳男主角。两年后,葛优凭借电影《活着》获戛纳最佳男主角,也是华人当中第一个获此奖的演员。
1997年开始葛优出演冯氏贺岁片,喜剧形象深入人心,延续了当代小人物形象。新世纪以来,他有了更多样化的尝试,《夜宴》《赵氏孤儿》《让子弹飞》《罗曼蒂克消亡史》等,再往后,他在《我和我的祖国-北京你好》和《我和我的家乡-北京好人》当中,塑造了令观众亲切无比的“北京大爷”形象。
他拿过的重量级奖项众多,经典角色不胜枚举,提起葛优两个字,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不同的形象,或正或邪,亦庄亦谐,不需赘言。
然而演员葛优十足低调,多年来极少接受采访,从不参加综艺节目,只在电影宣传期露面,面对记者有贯彻多年的“三不评价”准则,不评价合作的导演,不评价其他演员,不谈私事。如此疏离的做派,却不是因为他难搞,而是他“太在意了”,在意戏,在意观众,在意所有人。
早在几年前,媒体们就称葛优为人民艺术家,黄金搭档冯小刚干脆表示,“就没见有人不喜欢葛优”。观众爱看葛优的戏,合作的对手戏演员们也对葛优赞不绝口。黄晓明不止一次地说过,葛优是自己的偶像。
他们初次合作是在冯小刚导演的《夜宴》,葛优饰演谋朝篡位的厉帝,黄晓明是将军。
他和葛优拍的第一场戏是在大殿里向厉帝汇报工作,黄晓明记得很清楚,自己有21个字的台词,讲到第7个字,就再也说不下去了。“是我人生头一次紧张成那样。”黄晓明满头大汗,不仅为演冯小刚的电影而紧张,也为面对葛优而忐忑。葛优笑笑,对他说没事儿,再来再来。
和葛优合作多次的范伟说,葛优有一种能力,无论你是一个多么没有安全感的人,和他一起拍戏的时候都会很有安全感。他们一起拍年轻导演李非执导的《两只老虎》,在片场别人演完戏,葛优带头笑,第一个鼓掌,导演让干嘛干嘛,范伟想不留意也难,因为葛优的口头禅就是好嘞,得嘞。
后来拍《赵氏孤儿》,黄晓明和葛优的对手戏多了起来,他总悄悄观察葛优,发现他在拍戏的间隙时经常一个人跑到棚外,溜达来溜达去,嘴巴里念念有词。
陈凯歌跟黄晓明说你看,优子厉害就厉害在,他一直在那不停地说台词,哪怕他就一句词儿,也要一直说,说到他觉得有意思为止。有一次他俩有一场对手戏,只有短短几句词,葛优愣是在那儿默了半个小时,黄晓明看在眼里,感佩的同时忙着偷师。
黄晓明不知道,当时葛优也紧张。《赵氏孤儿》讲的是一个平凡英雄的故事,葛优担心自己的喜剧形象干扰表演效果,私下里问陈凯歌,观众看笑了怎么办?陈凯歌说没事,“不演就是你演的最好的方法。”
在表演上,葛优是彻头彻尾的体验派,他必须调动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情感,变成那个人物,才能演好角色。所以他曾在采访里说过,演戏是个太累的事情,角色笑,他就得真笑真开心,角色哭,他就得真悲真难过。
他分析程婴这个人物,“够硬,也够狠”,是一个老百姓,“遇到事一根筋”,才能做出那样悲情英雄的选择。
冯小刚了解葛优的习惯,他总会把戏里人物对应到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真实的他是什么样的?如果这个人物在现实里立不住,则在戏剧里必悬浮。这种把人物落地的做法给黄晓明带来了很大的在表演上的启发,“优哥在演一个人物之前,一定会去找在其他影视作品里相关的人物,和生活中跟这个人物类似的人。”
过去也有演员向葛优请教表演,葛优说我真不会教,“让我做我可以,可是我会告诉你,有些事情就是说人话办人事儿。”
范伟和葛优合作的第一部戏是《手机》,距今已经21年了。最初和葛优拍对手戏,范伟的紧张程度和黄晓明不相上下,虽然自己也是搞喜剧的,但在此之前的影视剧经验极度匮乏,而喜剧电影又是范伟心里相当神圣的东西,他不知道自己的节奏行不行,和葛优合不合。
结果那场戏拍下来“特别对劲,特别同频,特别舒服”。
“他的节奏特别好,不疾不徐,不动声色。其实他不怎么演戏,更不会炫技,他就是在演人物。”范伟至今都记得他们拍《非诚勿扰1》时,自己在片中问葛优,我们是说中文,还是英文。葛优回以五个字:随你,我都行。
“随你,我都行。”范伟又模仿了一遍,“这几个字言简意赅,但是涵义无比丰富。他讲得节奏特别凝练,让你能琢磨出很多的意思来。我说真高级。”
曾有媒体问葛优,除开和冯小刚合作的贺岁片外,觉得哪几部作品对自己的意义较为特殊,葛优是这么回答的:“《编辑部的故事》让我从没名到有名;电影《大撒把》算一个,还有张艺谋的《代号美洲豹》,我演的那个角色我觉得还可以;还有滕文骥的电影《黄河谣》,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笔,让我拿了第一个奖;还有《烈火金刚》,1990年的时候有一千多万票房,那个时候电影票便宜,十块钱一张吧。要现在这票房,可不少钱。”
媒体的这种问法,侧面说明了葛优和冯小刚合作的贺岁片是特殊的,是毋庸置疑的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系列,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大众印象中的“葛优”形象。
葛优和冯小刚的缘起很早,可以一直回溯到那部让葛优“从没名到有名”的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李东宝贫到了极致,角色浑然天成的一部分因素是人物的原型就是葛优,《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除了鼎鼎大名的王朔,还有冯小刚。
和冯小刚合作的葛优非常愉快,他们了解对方的想法和在意,也明白拍贺岁喜剧的难度。
冯小刚懂他,知道他会翻来覆去地看剧本,研究人物的每一个细节合不合理,有不有趣,他写剧本的时候就想着,“哪些戏葛优演得了,他不排斥,哪些戏他排斥。”那些挤眉弄眼、抬高调门、动作夸张的戏,不行。凭借这份知己知彼,冯小刚邀葛优拍电影无比容易,过去打声招呼,葛优就说没问题,先答应下来,回头再看剧本。
前段时间他们时隔多年再合作《非诚勿扰3》,接洽过程依然丝滑。为了让老朋友们相聚得合理,感情不硬来,冯小刚专门把影片中的故事背景设定为大家20年没见,这样一来,恰到好处的陌生感与一触即燃的情感底色立刻充满了说服力。
外人都觉得葛优跟冯小刚拍戏是舒适区,但冯小刚知道不是这样。“越是喜剧,越是贺岁片,他越紧张。”葛优自己也说:“演了这么多年的戏,我的感受是演好喜剧比演好悲剧更难。”
小人物与小人物之间,既不能千篇一律,又得合乎观众对身边小人物的熟悉与了解,重点还得乐,一个让观众笑不出来的喜剧片,是最大的失败。同样演绎小人物、深耕喜剧题材的范伟最懂里面的难处,“小人物大家都历历在目,每天都接触,所以可能你一下子就会被大家看透。”
这么多年过去了,《非诚勿扰3》片场的葛优还是老样子,总琢磨着观众看这段儿会不会觉得没意思呢,“要是没意思,怎么才能使它更香一点儿?”
葛优曾透露,在《活着》之后他推掉了很多剧本,一个原因是不喜欢,另一个原因是顾虑题材和角色可能没什么突破,无法带给观众惊喜。而贺岁片则不同,能够给大家带来欢乐,是葛优很看重的事。“我喜欢贺岁片,喜欢小刚的片子。”
他们的目标一致,坚持要拍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葛优琢磨过艺术电影,觉得“有些人是给圈里人拍的,有些是给电影节拍的,老百姓看着没什么意思。我还是坚持为人民服务,跟小刚一样。”
小刚确实是这么想的。早在他们合作拍摄《手机》时,冯小刚就在准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写道:“创作有两种途径情况。一种是‘向生活要艺术’;一种是‘向艺术要艺术’。选择了后一种途径就势必会导致影片里到处结满了假肢。”
范伟深以为然。对照自己,他觉得葛优一点都不拧巴。“你看我头些年拍了那么多文艺电影,其实骨子里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但现在我渐渐地也明白了,演员真的是一个服务行业,观众喜欢才是第一要务。”
葛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范伟回忆起了《非诚勿扰3》里的一场戏。那段台词需要指名道姓地调侃一个演员,葛优想了想,跟冯小刚说我们要不然别点名了,把事儿说出去,大家就都明白了,这样会不会更好?
“我觉得他特别有分寸,非常在意别人的感受。”范伟记得这次刚碰面,葛优跟自己说,瘦了。他说是,最近因为工作关系瘦了些。本以为这个话题结束了,没想到杀青那天,葛优含蓄地又提了起来,慢悠悠地说:“其实吧,年龄大点儿,稍微胖点儿好。”有次他们在一个活动上见面,范伟戴了顶假发,葛优顺嘴问了句,是戴着假发是吧,范伟说对,能看出来哈——葛优立刻说:“咱们这么近,能看出来。但是在台上绝对看不出来。”
范伟讲到这里,有个短促的停顿,接着笑着感叹:“他永远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叫他优哥,他叫我范老。哪怕是我们特别熟了,他也不好意思直接管我叫范伟,就带了一点玩笑幽默的,又有点尊重的,叫我范老。”
他以同行的视角去看葛优,深知分寸感的重要。“我觉得喜剧不是说给大家逗乐了就完成任务了,喜剧的最高境界确实是分寸的问题。你得把大家逗乐的同时,又不失分寸,让大家觉得你骨子里是个善良的人,在意别人的人。”
放眼演艺圈,葛优的朋友并不多,这跟他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行事作风有关。范伟也是慢热的人,他们合作《手机》时只觉得彼此投契,拍戏舒服,更深的私交并没有迅猛地跟上。
直到拍《私人订制》时,有场戏范伟拿着人民币,要砸到葛优头上。“你想一摞一万的那种钱,那是真钱,砸在头上挺疼的,我就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但是葛优说一点事儿没有,砸完之后还给范伟鼓掌,说“呦,砸得真准”。范伟很受感动,一点一滴积累着,关系深入了很多。
而这样的深入依然保有着葛优式的分寸感。在范伟看来,他们堪称惺惺相惜的朋友,好多感觉心照不宣,也不必说出口。
“其实演员都很敏感,我们不说肉麻的话。那些对方的优点,他没跟我交流过,我也没和他说过。但你看今天我们聊起来,我就会滔滔不绝,心里装得满满的。我们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冯小刚曾说过一句让范伟印象很深的话,他说葛优的喜剧是大智若愚,揣着明白装糊涂,而范伟的喜剧是大愚若智,心里糊涂,但愣装明白。范伟笑着说:“就是说我们俩正好是反的。我觉得有机会可以演一回反过来的,就是他最后被我忽悠了,估计也挺有意思的。”
冯小刚也服葛优,他没见过谁能像葛优一样随和、亲切、善良。“他没有攻击性。”从前电影首映跑活动,葛优和工作人员乘一个电梯,别人也想上,工作人员正要阻拦,葛优马上制止,把人家拉进电梯,过后跟冯小刚嘀咕:“凭什么我坐这电梯,别人不能坐呢。”
一片人过来找他签名合影,不管多久都挨个拍照,乐呵呵地送走。陈凯歌和冯小刚都跟葛优说过,那么累干嘛呢。葛优答:“这对我来说可能是第一万次,对他是第一次。”
有一次葛优被偷拍,刚开始挺气的,后来也调理好了,他想“偷拍是人家的工作,他不拍我也得拍别人,拍不到我他可能完不成任务,可能就会下岗,就当是配合人家工作吧。”这番话让冯小刚挺受触动,他转头给一位曾批评过自己电影的记者的新书写了序。
一个好人,像是葛优一直以来恪守的准则。他兢兢业业,从未越过雷池半步,始终和人民紧紧地挨在一起。这是性格使然,也是他从饰演过的角色身上深刻感知到的处事哲学。
冯小刚认为,正是这点反哺了葛优得天独厚的观众缘。喜剧异常依赖于此,一个讨喜的演员会让表演事半功倍,观众从缝隙和枝末里看到谦逊善良的葛大爷,有时会自然而然地把戏里的他当成生活中的他,“见面了也愿意跟葛优逗一逗,看见他就高兴,这是挺难的事儿。”
如果要评价葛优的艺术高度,有太多精专的角度与词汇,而如果试着找到某种层面上他艺术人生的钥匙,可能最后回到的是本分、善良、心中有他人等在葛优所成长的那个时代中最为推崇的品质。
冯小刚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评价葛优:“戏里的葛爷于不经意间妙语连珠,戏外的葛爷基本上说得都是大实话;戏外的葛爷待人友善,懂事,通情达理,没架子。这些都是值得称赞之处,但最可爱之处还在于他的‘小富即安’,不贪。”
不是不贪,是“另有所图”,是太在意了。
*
参考文献
《南方周末2010》
《放下是一种能力》
《悲喜间“第一男主角”》
《都赶上了》
《没票房等于白干》
《智慧地行走》
《葛优的平常心》
《葛优何以优》
《葛优甲反抗葛优乙》
《我把青春献给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