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个历史尤其悠久的地方,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山西省博物院作为山西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藏有50余万件文物,不乏精品。据统计,山西共有国宝级文物12件(组),其中10件(组)藏于山西博物院。
▲ 山西省博物院收藏的虞弘墓石椁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晋博的镇馆之宝——隋朝虞弘墓石椁。
虞弘墓石椁是如何被发现的
1999年7月9日,天突然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一个叫王秋生的村民,担心大雨会浸泡自家的南院墙,便提上铁锨出门,想在土路南边挖个排水沟渠。
土路被雨水浸湿,很好挖。一铁锨下去,便挖出一个十多厘米深的土坑。再挖,却挖不动了,铁锨触到了一块坚硬而且巨大的石板,顺着石板四缘挖开,发现石板像是斜坡形屋顶。再向四面扩挖,发现石屋周围有砖砌成的四道墙壁,近方形,将石屋围在中间。
▲ 虞弘墓石椁刚刚出土时的情景
王秋生呆呆了看了一会儿,觉得这可能是一座古代的砖室墓,便立即将此发现报告给太原市文物管理部门。
7月13日,山西省考古所、太原市考古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经清理发现,这是一处单室砖石墓,墓顶采用了歇山顶的形式。考古工作者第一眼到这个汉白玉歇山顶,就非常惊讶。在太原地区,这样的墓葬很少见的。
▲ 虞弘墓石椁复原图
石椁的歇山顶,目前仅见于隋唐墓葬。按照隋唐时期的丧葬礼制,仿歇山顶的墓椁,仅为皇室成员所用,而且通常用的是一般石材。像这种上等的汉白玉墓椁,非常罕见。
石椁通高217厘米,通长295厘米,通宽220厘米。外观呈仿木构三开间、歇山顶式殿堂建筑,由长扁方体底座、椁身和歇山顶三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由数块,或十几块汉白玉石组成。
这座古墓,在唐朝的时候就被盗了,所以从中没挖出什么奇珍异宝。墓葬内最重要的遗物,是一套硕大精美的汉白玉石椁。
▲ 虞弘墓石椁正面
再一看石椁上的雕刻,大家便彻底惊呆了:“这是波斯的东西啊,波斯的东西怎么跑太原来了?”
虞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石椁四周,或雕或绘,布满精美图案54幅,局部还有描金装饰,有宴饮图、乐舞图、射猎图、家居图、行旅图等。
▲ 虞弘墓石椁浮雕(局部)
特别浮雕中的那些人物形象,明显有别于中国人的人种,他们眼窝深陷,鼻梁高耸,虬髯卷发,服饰奇特,完全不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考古挖掘时常见的样子。
后来,考古队员在墓室底部清理出两方墓志,是墓主及其夫人的,均为细砂石质,有盖有志。把墓志盖的浮土去掉,上边刻有几个篆字:“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
▲ 虞弘墓墓志盖上的篆刻: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
这样,就首先确定了它的年代,肯定这是一座隋墓。再对照墓志,得知墓主人是一个叫虞弘的官员。
虞弘,这个名字,在各类史书中基本看不到。我们只能从墓志上的625个铭文,来了解此人的生平行迹。
▲ 虞弘墓石椁浮雕(局部)
根据墓志铭记载,虞弘,字莫潘,鱼国尉纥麟城人,其祖父为鱼国领民酋长。
领民酋长,官名,北魏置,由中央政府委任依附其政权的少数民族首领为之。通俗一点说,领民酋长就是该少数民族政权的最高首领。因此,虞弘可以说是鱼国的“皇室”成员。
虞弘很小的时候,就随他的父亲流寓到茹茹国。茹茹国,也叫柔然国,少数民族政权,北朝时期活跃于长城之外、大漠南北。
▲ 虞弘墓石椁浮雕(局部)
虞弘13岁时(546年),就担任茹茹国的“莫贺弗”,这是一个品级很高的官职。后来,虞弘奉国王之命,随着他的父亲出使波斯(今伊朗)、吐谷浑(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等,“翱翔数国,勤诚十主”,为官从政的经历非常丰富。
虞弘出使北齐时,被北齐皇帝高洋留在中原为官。历经北齐、北周和隋朝三代,一路青云直上、官运亨通,先后担任直突都督、凉州刺史、使持节仪同大将军等官职,封爵广兴县开国伯,食邑六百户。
▲ 虞弘墓石椁浮雕(局部)
在此期间,虞弘曾任“检校萨保府”,尤令研究者关注。
粟特人是什么人
“萨保”,原是粟特胡人商队首领的称呼,一般由粟特商业贵族担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大批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向东迁徙,形成一个个聚落,这些聚落的首领就是萨保。
▲ 粟特商人俑
粟特人,是操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东伊朗语的一个古老族群,他们生活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西方古典文献把这一地区称为“索格底亚那”(Sogdiana,即粟特),主要范围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还有部分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在中国的古代史籍中,粟特人被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杂种胡、粟特胡等等,有时就简称为“胡”。
▲ 虞弘墓石椁浮雕(局部)
粟特人头脑精明,视野开阔,长于经商。他们有名句是“利之所在,无所不到”,有利的地方他就去,敢冒风险,很勇敢。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粟特人就不停地在丝绸之路上奔波,而狮子、麝香、胡椒、樟脑、大麻等今日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西,也是最初由粟特人千里迢迢从家乡带来的特产。
▲ 虞弘墓石椁浮雕线描图(局部)
这些商品进入中国,就像粟特人将中国丝绸带入西方一样, 被上流社会竞相追逐,为粟特人带来了巨大利润,也使之形成了一个个实力强大的商业集团。
长期以来,粟特人组成的一支支商队,由商队首领率领,沿丝路东行,在一些便于居住并能开展贸易的地方停留下来,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聚落。
中原政府为了管理和控制这些粟特聚落,就将萨保府列入中央政府,成为掌管入华外国人事务的机构,其职务是粟特胡户聚居点上的一种政教兼理的蕃客大首领。
▲ 虞弘墓石椁浮雕线描图(局部)
虞弘作为蕃客大首领“萨保”,“敕领左帐内,镇押并部”,检校并、代、介三州乡团,是一个经历和身份均比较特殊,又受到皇帝宠信的外籍官员。
隋开皇十二年(582年),虞弘59岁时卒于晋阳(今山西太原)。
“鱼国”是什么国
虞弘墓石椁的出土,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曾有一个叫“鱼国”的神秘王国。
虞弘墓志铭中,先后出现过两次“鱼国”,但是这两个“鱼”字,都被修改过,是将原来的字凿挖后,重新修补上的。
▲ 虞弘墓墓志铭上挖补改刻的“鱼”字
那么,这个被凿挖掉的字,到底是什么呢?
鱼国,翻遍二十四史,均无记载,是一个闻所未闻的神秘古国。具体在什么地方?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定论。
▲ 虞弘墓石椁浮雕线描图(局部)
有人说,虞弘的祖先,是曾经活跃在甘肃东部至山西北部的杂胡之一——步落稽,虞弘出生地尉纥麟城,就在新疆伊吾县境内。虞弘墓志中,虞弘的姓氏写作“虞”,并且将其祖先追溯到中国传说时代的虞舜,表明了他们希望融入中华文明大家庭的强烈愿望。因此,这个被挖掉的字,当是“虞”。
也有人说,鱼国是《隋书·西域传》中记载的漕国,在今阿富汗地区。漕国人祭祀“顺天神”时,在神祠前竖立巨型鱼脊骨。更重要的证据是,漕国国王昭武顺达头上戴着金鱼头冠,跟石椁浮雕中虞弘所戴的头冠有点像。因此,这个被挖掉的字,当是“漕”。
▲ 虞弘墓石椁浮雕线描图(局部)
更多的人认为,鱼国很可能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一书中记载的“不播种任何种子, 而以家畜与鱼类为活”的马萨革太部落。“马萨革太”原意就是希腊语“鱼”的意思。大概在公元前六世纪,他们已经生活在中亚的河中地区。
虞弘墓有什么历史价值
当年,虞弘墓甫一出土,立刻在世界考古界引起极大轰动,被称为“学界的一次地震”。
应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邀请,虞弘墓石椁先是在世界各地转了一圈,直到2017年11月11日,它的“真身”才在晋博首次正式露面。
▲ 虞弘墓石椁在国外展出
世界各国之所以如此看重虞弘墓石椁,是因为这是我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
它不但是世界顶级艺术珍品,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反映中亚古国和东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丰富、最珍贵的实物图像资料,是研究北朝至隋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所以深受国外学者重视。
▲ 虞弘墓石椁浮雕:圣火坛与祭司
早在1958年,美国一位叫斯卡格里亚的学者就曾著文《北齐阙龛中的中亚人》,说粟特人的形象出现在中原的石刻上,根据是河南安阳出士的一个石棺床,但疑点重重。
20世纪90年代,日本弥贺博物馆也收藏了一个有着中亚古国文化内容的石棺床石刻,但由于其来源不明,真假难辨,不为学界看重。
▲ 日本弥贺博物馆收藏的石刻
1999年,虞弘墓的发现让所有的质疑都烟消云散。也因此,虞弘墓被誉为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发掘资料一经公布,即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以及“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
虞弘墓的出土,让世界知道了,北朝和隋唐时代,中国对外交流无论从规模,还是深度上来说都是空前的。大量外国人和器物、文化随着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涌入这个开放、包容的大国并生根发芽,最终汇入中华文明之林。
▲ 丝绸之路示意图
而晋阳作为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作为中古时期中国北方的的政治、军事、经济、商业中心,在这一波澜壮阔的文化交流与互动融合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虞弘墓的发现,正是这一辉煌历史的实物写照,弥足珍贵。(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