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直新闻关注我们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
美国国防部印太事务助理部长薛瑞福
QUESTION
直新闻:美国防部官员薛瑞福同时发出涉台涉港言论,其意图为何呢?
ANSWER
时事评论员 吴健:薛瑞福“不咸不淡”的讲话,无非是特朗普政府首份《国家安全战略》精神的复述,那就是,美国冷战后以接触、同化为主的对华战略告终,明确将中国列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着力强化与我政、经、军竞争。
我可以引用薛瑞福去年8月7号在企业研究所的演讲,和今天的演讲做个对照,那一次他这样表述,“我们和中国寻求在利益一致的方面合作,但会在必须的时候进行对抗和竞争。
”很明显,美国不仅要在台湾问题上打“军事牌”,还要借香港问题打“民主牌”“人权牌”,归根到底是美国要在战略竞争中获得优势,让我们随着它的节奏疲于应付。
可我想用《纽约时报》的社论回答薛瑞福的言论,社论的标题叫《没有失败的土地》,站起来的新中国曾经贫困落后,历任美国总统都假定或希望它按自己所谓“既定规则”行事,引入西方制度,但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次次让美国预期落空,“中国的成功如此惊人,以至于常常改变世界,改变美国对世界如何运转的认知”。华盛顿越来越多的人深信,特朗普的美国正退离世界,而中国时刻才刚开始。
这一背景下,美国加强了对华关系的竞争面。目前,围绕中美关系的一连串纷争,与其说中国在挑战自觉疲惫的美国,不如说感到老态的美国在恐惧崛起的中国,就像哥伦比亚大学学者韦特海姆说的:“美国反华浪潮,更多是由美国自身焦虑,而非中国行为导致。”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自身战略焦虑,没有让它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国内问题上,而是死盯中国,不仅在我周边“明争”,还在我内部搞“暗战”,“台独”“港独”势力,就是它频繁拨弄的棋子。
可以说,中美战略竞争将持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关键是要像叶剑英元帅说的,“按住地球的脉搏”,摸清其跳动脉象,造成对手不能使用力量优势,使矛盾向有利于我方转化,使对方在进退维谷中不得不与我合作。
F-16战隼战斗机
QUESTION
直新闻:台湾购买美国新版F-16飞机,会把美台军事关系提高到什么程度?对我们构成什么威胁呢?
ANSWER
时事评论员 吴健:美国售台新F-16,本质是允许台当局获得梦寐以求的纵深打击能力,使其具备海上拦截、局部制空能力外又多了一分牵制大陆的筹码。仔细看新版F-16V,硬杀伤武器的增加没什么稀罕,最大的变化是用F-35的火控航电技术实施改造,号称“终极三代半”,比方说主动相控阵雷达、战术网络终端等等,不但使F-16可与空、地、海情报监视侦察系统交换信息,长僚机也可用战机间通联扩大超视距作战空间,具备识别和打击对手战区级指挥部,切断联合指挥、通信、后勤等层面的能力。
换言之,台湾的想定是,一旦台海有事,新F-16可在山区掩体待机,起飞后通过外部信息特别是美方信息引导,把火力投射到对手指挥中枢头上。
但构想很美,现实很难。就拿马上在长春举办的航空节来说,走过70年光辉岁月的人民空军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吗?看看长春机场上停放的三代、三代半还有天上飞的四代机,光这些就足以让这些狂妄的想法见鬼去吧。
现代战争讲究体系对抗,不说更多的,拿人民空军而言,战略预警、战略投送、远程打击、空中突击、支援保障,已蔚为壮观,而且通过构建无形信息化网络,人民空军每架战鹰、每枚导弹都不再孤单,精确感知、精确指挥、精确打击、精确评估、精确保障已成现实。可以说,如果有谁敢轻举妄动,我们的雄鹰将不会给对手任何机会。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强调,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预!
QUESTION
直新闻:美国当前对我施压可谓全方位,我们应保持什么样的定力呢?
ANSWER
时事评论员 吴健:前面讲过,美国涉台涉港伎俩,说穿了是服从于对华战略竞争的战术行为。而说到战略竞争,首先是布局的学问,用战略家常说的,最后的胜利者务必要在战略全局上做到“拿得定、见得透、得计早。”
第一,我们不能被变局乱象蒙蔽,应把握变化本质,保持战略定力。当今,中国“由大向强、将强未强”,既有外部施压挑衅,也由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课题,复兴虽然在望,但仍有很长路要走。面对这些,我们要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少些埋怨,多些思考;少些议论,多些对策,积极构建健康、理智的舆论环境,避免极端化、情绪化言论干扰整体战略部署实施。
第二,我们谈论和研究大变局,主要目的是如何规避风险,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发展自我。过去40多年,我们是现有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尽管该体系有不少缺陷弊端,但它对避免全球无序竞争仍有价值。
从历史经验看,新兴力量崛起,通常需要持续稳定的上升过程,能在大国竞争中胜利的国家,无不具有超常战略耐心,英国大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就说过:“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却又是达到目标的最短捷径。”处于崛起期的大国,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赢得决定性转变,而财大气粗,力大蛮干,绝非理智之道。
第三,历史证明,大国竞争的胜负,一多半是比谁少犯误,谁错误犯得少,谁赢面就大。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指望看到什么别国现成经验,现成做法,直接套在我们所面临的特有问题上,我们有着自己的传统、实际条件和发展道路。
不管今天我们如何现代化,生活方式如何时尚,也不管有多少外来东西影响我们思想行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不可移转的,我们学习借鉴别人的东西,是汲取营养,丰富发展自己,不是生搬硬套,这将成为我们应变前进,走向辉煌的重要法宝。
如需转载, 请在后台回复“授权”。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