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桐:表演于我是一条“无尽之路”

张桐:表演于我是一条“无尽之路”

娱文乐 内地男星 2022-07-01 19:34:44 15

2005年,他因为《亮剑》让观众记住了一个角色:“魏和尚”;

2018年,他在飞天奖上“爆冷”,摘下优秀男演员奖,让观众知道这个男演员叫张桐;

正在东方影视频道播出的《觉醒年代》,去年就已经热播“破圈”,剧中,张桐让李大钊从历史书里走了出来,也让观众记住了他。


01
光彩是大钊先生的

人格魅力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这振聋发聩的话语正是出自李大钊之口。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被反动军阀杀害,年仅38岁。
《觉醒年代》中,张桐饰演的李大钊被陈独秀称为“燕赵慷慨悲歌之男儿”,他大公无私,心怀天下,大是大非面前立场鲜明,底层民众面前又慈悲怜悯。
剧中,李大钊的每一次演讲都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强有力的台词一出,情感张力就到了,每一场戏,每一次发声,观众都能和角色共情。
网友对张桐饰演的李大钊赞誉有加——“感觉就是从历史书里走出来了”“他温暖而坚定,是最好的守常先生”“并不是最为‘形似’的张桐演出了李大钊先生的灵魂与神韵”……
张桐却在微博上谦虚地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我参演这部剧的心理写照。演得不好的地方是我的能力问题,演得有光彩的地方是大钊先生本人人格魅力的体现。”
这是张桐第一次饰演李大钊,片方找到他的时候,他心里直打鼓,“特害怕”“完全没想到会演大钊先生”。
第一反应就是想要拒绝,因为对角色的敬畏,也因为对自己出演这个角色没有把握。但出演这样一个开天辟地、人格伟大而坚韧的人物,又让他觉得是一块“硬骨头”,应该去“啃一啃”。
为了准确诠释李大钊,张桐做了大量功课,“想给观众呈现一个鲜活的李大钊,而不是某种象征”。
准备“啃硬骨头”的他在开机第二天就真的碰到了“硬骨头”:拍摄一场李大钊的长篇演说。这场戏中,很多台词不是口语,而是从文献里摘出来的。
导演张永新也知道有多难,开拍前跟张桐说,“没关系,哪儿断哪儿来,很难背,也很长,交给你了,不管你怎么演”。
那场戏张桐演了15分钟,全是他一个人在讲,“在那一瞬间,觉得自己不在了,是大钊先生在推动着我在演,像处于催眠状态下一样”。
演完之后张桐听到导演在监视器那边说,“我们全组人员给张桐老师鼓鼓掌吧”。导演对这场戏的肯定,为张桐后来塑造李大钊奠定了信心的基础。

02
“雨中道别”的戏份

花了三个多小时重组文本

《觉醒年代》里的李大钊,多是以革命者的形象出现,但为数不多的几场感情戏,却也场场让观众看到了伟人亲切、落地的一面。
归国到家,儿子不认识他;想给家里盘个炕,自我感觉挺好,却被嫌弃碍手碍脚;跟孩子们说好去吃肉,却把钱给了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一本正经骗孩子吃肉塞牙。
尤其是和怀孕的赵纫兰在雨中道别的一场戏,更是让观众看一遍哭一遍,屏幕内外感受到了真正的爱是“我不愿让你看到我为你流泪”。
李大钊的感情戏,也是让张桐看剧本的时候就极其兴奋的地方,“终于有了一个家庭的空间,一个没有宣讲、没有阐述大道理的空间。剧中情感上的生活味体现了大钊先生与以往形象不一样的地方,让他有了一个完整立体的人格”。
张桐印象最深的也是“雨中道别”的戏份,“文本上花了三个多小时重新组织”。
在拍摄过程中,张桐常常会被大钊先生感动,“他从来没为自己活过,他可以为国家、为民族的兴旺而活,所以可以在乌云盖天的情况下说出‘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

03
深扎革命剧
让更多观众了解先烈
2005年《亮剑》里,那个好胜斗勇、深得李云龙真传的警卫员“魏和尚”颇受观众喜爱,但彼时张桐的知名度却一直局限在业内。
直到2018年,他凭借《绝命后卫师》的陈树湘一角获得第31届电视剧“飞天奖”。
这个奖含金量有多高,看看一起入围的名单就知道:《鸡毛飞上天》的张译、《白鹿原》的张嘉益、《刑警队长》《军师联盟》的于和伟,《彭德怀元帅》的董勇,《海棠依旧》的孙维民,张桐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位80后男演员。
但获奖后的张桐仍然耕耘在又苦又累又难以爆红的革命剧里,接连拍了《绝境铸剑》《觉醒年代》和《绝密使命》,作品质量越来越高,《绝境铸剑》获得第3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觉醒年代》更成为2021年现象级剧集。
演过这么多革命先烈,对自己看待表演和生活的态度有什么影响?张桐说:“首先革命先烈有特别崇高的理想,这个崇高理想并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就是想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作为演员来说,都是塑造人,但是这个先烈的形象摆到观众面前,可以让更多观众去了解他们,去知道有这么一种人,他们的存在是为了更多人,这种真实的存在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把他们摆到观众面前是有意义的。相对来说,我觉得塑造先驱、先烈更有意义。”


04
希望通过不同类型人物
将自己的理解呈现给大家
入行以来,张桐演的角色多数偏“硬汉”粗汉”,观众对他的印象也是粗犷、正直、爽快。
其实,他演“文化人”完全没有问题。《觉醒年代》的李大钊一角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生活中的张桐不但是“学霸”,而且很有想法。
当年高考,他考进的是南开大学计算机专业,读了一年后意识到顺着那条路走下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退学,之后就读法国里昂艺术戏剧学院,直至硕士毕业。
平时爱读书的他不但表达逻辑清晰,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只是因为“魏和尚”这个角色太深入人心,后来找他来演的都是类似的角色,让观众鲜少能看到他更多侧面。
除了“魏和尚”的先入为主,也有不少圈内人说,张桐长得太正,限制了他的角色类型。张桐觉得这个评价特别客观。“因为演员毕竟是一个实体,也是一个载体,他身上的材料只是他自己。
我23岁回国拍《亮剑》开始,基本上就没有演过所谓的坏人,或者亦正亦邪的人物。因为我的形象外貌长得太正了,演坏人没人信。”
虽然外形有所局限,但作为演员,张桐还是愿意在戏路上多去尝试不同的人物,希望演一些和自己既往演艺生涯中不同的角色,“因为创作是无止境的,艺术也是无止境的,希望能把对不同人的理解,通过我的表演体现给大家吧”。

/// Q&A ///
以下Q=记者 A=张桐
Q:目前阶段接戏、接角色的标准是什么?
A:剧本生动,最好还要团队专业、题材新颖,我觉得会打动我,有创作的冲动,就可以去。
Q:平时会上网看观众对你的评价吗?
A:不会刻意去看,但是有时候家人、朋友会给我发一些小文章,我基本拍完戏以后就放掉了,准备下一个人物了。这个人物已经成为一个既定事实了,至于观众怎么去评判他,是否会喜欢他,我倒不会刻意去探索和了解。
Q:都说四十不惑,目前对演员这个身份,你觉得自己最“不惑”或者说很明确的一点是什么?
A:它是我的一份工作,也是我的一份爱好,甚至是有执念的一个爱好。
我觉得我对于表演是有强烈的执念的,这种执念在生活上来说其实并不太好,因为有点过于执着,会让我有一些精神敏感,但是我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再去看看周遭优秀的演员,哪一个人不是特别认真和执着的呢?都是因为太爱这个行业了,所以说“四十不惑”,可能在生活中我已经知道了哪些东西对于我来说是无意义的,哪些东西是我不会去关注和追求的,在生活中放掉了一些我以前觉得有价值的、但是现在觉得没价值的东西。
对于表演来说,我觉得我是走上了一条“无尽之路”,因为它没有头。可能我永远要去学习、反思,永远要从同行和老师的身上汲取更多的能量。
对于我未来的道路来说,可能是一个方向吧,我不知道未来是不是会有新的想法,但是目前是。

- THE END 

如果觉得不错

下方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支持一下哦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