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
丁福保:学贯中西的医界巨擘
丁福保简介
丁福保(1874—1952),生于江苏无锡,字仲祜,号梅轩、畴隐居士。他是一位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大家,身兼医学家、翻译家、出版家、藏书家、文字学家等多重身份。其学术涉猎极为广泛,一生完成著作与译作达170余种,涵盖医学、卫生学、文字学等多个领域,被赞誉为“百科全书式学者”“古文化大师”。在清末民初时期,丁福保是对中国医学界最有影响的领袖人物之一。《上海名医志》中对他作出高度评价:“学博如海,望重如山,中西医药,兼于一身。全国医界仰之如泰山,古今中外医药学术之罗列、之探究,尤属应有尽有。”
01
浸润经史 学贯中西
丁福保自幼接受扎实的教育启蒙,文史根基深厚。他7岁入家塾读书,虽自述“余天性甚钝,幼读四书,日仅三四行,非百遍不能背诵”,但在胞兄丁宝书指导下,系统研习了《左传》《史记》《汉书》等典籍。1895年,15岁的丁福保考入江阴南菁书院深造,受业于经学家王先谦,沉浸于书院丰富藏书中,刻苦学习的他在22岁考取了秀才。丁福保嗜书如命,学问广博,除经史典籍外,还精研勾股测量之术。18岁时,他拜数学家华蘅芳为师,25岁时,他受聘担任无锡竢实学堂算学教习,任教期间曾编撰并刊印《算学书目提要》一书。
1901年,27岁的丁福保因积劳成疾赴沪治疗,借居华蘅芳表弟赵元益处,由此开启中西医汇通之路。赵元益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核心译员,精通中西医理,曾译《儒门医学》等西书,其“以西医补中医”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丁福保的学术取向。当时的丁福保认识到翻译日文西医是向国人传播医术的有效途径,于是丁福保随赵元益习医,兼修英文、日文。1902年,他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堂,系统学习化学与英文;同年暑假赴上海,进入盛宣怀所设的南洋公学东文学堂研习日语。1903年,丁福保受聘于京师大学堂译学馆,主讲算学,兼授生理卫生学,时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的张百熙曾盛赞他“讲授精勤,生徒翕服”。
丁福保成长于晚清风雨飘摇之际,恰值中国迭遭列强侵凌、传统秩序崩解的转型时代。其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高举“师夷长技”的旗帜,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实现国家革新。从他所受教育的轨迹中,清晰可见这一时代思潮的深刻投射,他的学养构成既包含传统经史之学,又融合近代算学、卫生学等实用科学,这种兼具传统根基与现代视野的教育背景,塑造了他兼容并包的思想特质。
02
以“会”为媒 以“社”育贤
1908年,丁福保开始独立行医。1909年,他凭借扎实的中西医学知识,在南京医科考试中以优异成绩获“最优等内科医士”证书。1910年,他受派赴日考察医学。在日本期间,他系统调研了日本医学改革的历程、专科医院运作、医院科室设置,并按照要求调查了东京养育院与冈山孤儿院。丁福保在日本考察期间,目睹了日本医学的快速发展与先进技术,在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潮的双重推动下,丁福保意识到:要振兴中国医学,实现“强国保种”。他更加坚定了“以西医改造中医”的信念,而最直接的路径就是改良传统医学,培养兼具中西医知识的“新中医”人才。
他在《上民政部禀》中写道:“我国医学虽起源最早,却因后世医家固守门户之见、墨守师传成说,未能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导致医学水平逐渐衰退,出现今不如古的局面。”丁福保认为,以医学会为平台,推动医学研究与知识传播,能让医界人士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回国后,丁福保立即着手筹备,于1910年在上海成立了中西医学研究会。研究会明确吸纳三类成员:有志振兴医学者、愿资助经费的财力人士、能捐赠著作的学者。初始会员仅35人,以江浙地区的传统中医、中西医兼通者为主,还吸纳电学、古文、翻译等其他领域专业人士。仅一年时间,会员便激增至三四千人;到1927年,会员已遍布海内外,影响力日益深远。
为传播“新医”知识,丁氏依托中西医学研究会及《中西医学报》,创办“函授新医学讲习社”,通过函授形式普及西医知识,旨在培养兼具中西医素养的新型人才,其办学极具特色。一是招生门槛低,不设年龄限制,仅要求“会写汉字、能读懂中文”。二是学制灵活,课程为期一年,采用通信考试形式验收成果,合格者颁发证书。三是内容实用,涵盖解剖、生理、病理、药物、卫生等基础课程,以及内、外、五官、妇科等临床科目,编有《家庭侍疾法》《肺痨病研究》等十余种通俗专题讲义。四是教学接地气,每月寄送详细讲义、书籍和药品,学员通过自学理论后,用分发的药品进行实践。丁福保后期开设的私立医院和疗养院,也为学员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实践基地。五是费用亲民,学费、教材费等收费合理,允许试学一个月,觉得不合适随时可退。六是激励学习,优秀作业有机会在《中西医学报》刊登,鼓励学员积极思考。通过这套模式,讲习社首届便培养了约110名学员,为近代中西医融合输送了实用型人才。
03
兴办医院 著作等身
丁福保幼年体弱,青年时期又罹患重病,切身的病痛经历使丁福保深谙患者之苦。他立誓以诚心对待每一位求医者,在《中西医学报》撰文强调行医目的在于“救济世人之疾苦之诚意”。实践中,他要求自己秉持“爱怜心、恭敬心、博施心”,摒弃“厌弃心、怠慢心、吝啬心”。1908年定居上海后,丁福保即以寓所开设诊所。丁福保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他尤为关注贫苦民众,特在报端刊登启事:“上海贫民最多,如苦力、佣工、小商店生徒等,一旦患病,既无医药之费,又乏看护之人……凡上海之贫病无力医治者,均可来寓诊病。”且他的诊费标准因人而异:对于穷苦人家,诊费一律优惠打折;凡达官贵族,诊费分文不减。丁福保行医二十余年,白天应诊,晚间著书,医术医德广受赞誉,求诊者众,知名人士如杨虎城将军亦曾为其患者。无锡同乡、国学大师钱穆曾记述:1918年夏,其母患严重胃疾,数月无法进食。钱穆致信丁福保求方,母亲服药后终得痊愈。此事令钱穆感念至深,时隔半个世纪仍记忆犹新。1931年,58岁的丁福保宣布停诊,专事著述,然其仁厚之心未改,虽不再公开执业,仍时常在家中接待求医之人。
丁福保不仅以仁心仁术服务大众,在推动现代医疗设施建设方面也贡献卓著。1913年,丁福保在上海创办丁氏医院。其后,他与其子丁惠康致力于提升专科医疗水平,于1928年共同创办肺病疗养院,并于1934年再创虹桥疗养院。这些机构积极引进西方先进诊疗技术,为众多肺病(尤其是结核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丁福保父子创办的这些医院,尤其是虹桥疗养院,以其先进的理念、精良的设施和高水平的医疗,极大地促进了结核病专科治疗的发展。
丁福保翻译、编写、出版了大量医学图书。1899年,25岁时即写成《卫生学问答》。《卫生学问答》于1900年首刊,被公认为中国人自撰的第一部卫生学专著。该书融合西方卫生译著与中国传统养生医学,系统阐述近代卫生学知识,引入微生物学等新知,并介绍中西医入门路径。《卫生学问答》一经刊行便多次再版,成为近代重要卫生科普读物。此后,他陆续编写翻译出版医学图书达103种,涉及24个学科,735万字,这些图书汇集成《丁氏医学丛书》。《丁氏医学丛书》,从清末到抗战前后,荟萃了中外各科书籍,被人们赞誉为“今后医家之大业”,曾获柏林、罗马等博览会金奖。
作者:程瑞
编辑:潘怡婷
排版:孤岛
新媒体编辑:徐天
新媒体审校:岳备
相关链接:
点击分享键,传播更多中医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