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路明|中国的基础研究之辩 沙棘视界 内地男星 2023-12-08 19:35:15 39 创作不易,用心坚持,欢迎请BaGua喝几杯爱心咖啡!打赏并支持本文 打赏并删除本文 作者介绍: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深圳)总裁、深圳市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总裁、深圳市源创力清源投资基金董事长,曾任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长、深圳清华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市科协主席等职。 在中国,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围绕着体制内科研机构展开,这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逻辑使然,即从创新链的上游重点部署科技资源,然后沿着成果转化的路径推动产业发展。 “成果转化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是体制内科研机构申请政府科技项目的主要内容,这种科技计划题材持续了数十年,是政府科技投入的主流模式。但成果转化战略过去40多年实践的低效率大家亲眼目睹,近年来这类题材的效果有些打折扣。中美科技战开打之后,各级政府科技计划的题材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基础研究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成为科技计划新的主题。 这个新的题材乍看起来,比起成果转化更加具有逻辑的说服力,且贴近现实的国家需求和产业痛点。于是,更多的科研经费正在以此为由进入到各类科研机构中,而且看起来会成为国家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安排持续下去。 “通过基础研究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这个命题看起来既有道德的制高点又有现实需求的逻辑性,但我觉得依然有几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讨论清楚,否则,中国的基础研究战略还会重蹈成果转化战略的覆辙。35项中国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1光刻机19高压柱塞泵2芯片20航空设计软件3操作系统21光刻胶4触觉传感器22高压共轨系统5真空蒸镀机23透射式电镜6手机射频器件24掘进机主轴承7航空发动机短舱 25微球8iCLIP技术26水下连接器9重型燃气轮机27高端焊接电源10激光雷达28钾电池隔膜11适航标准29燃料电池关键材料12高端电容电阻30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13核心工业软件31数据库管理系统14ITO靶材32环氧树脂15核心算法33超精密抛光工艺16航空钢材34高强度不锈钢17铳刀35扫描电镜18高端轴承钢表:2018年,《科技日报》持续三个月推出系列文章,报道梳理了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35项“卡脖子”技术。(图片来源:科技日报)一、如何认识基础研究与产业核心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现在科学界比较多的论述,是把基础研究设定为产业核心技术的必经之途,既是解决现实卡脖子问题的灵药,还是解决未来卡脖子问题的关键。这里面存在夸大基础研究在产业核心技术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倾向: 首先,成果转化路径只是产业核心技术发展的路径之一,并不是唯一的路径。2018年,科技日报曾经列出过一个中国卡脖子技术的清单(图一),我们就拿这个清单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核心技术绝大部分是市场化主体在问题导向的路径下,通过渐进式的技术创新实现,并非我们想象的是基于基础研究活动显著拉动。 其次,现实的卡脖子问题并不能够靠基础研究提供解决方案,里面更多的是工程技术问题,更关键的地方是我们企业的技术能力距世界顶尖尚有差距,供应链上有缺项,是在市场化创新方面要补课,不可能让体制内的科学家来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基础研究当然要做前瞻性的布局,但如果基础研究与产业的技术能级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基础研究对产业支撑的效能也会出现问题。二、如何评价中国基础研究的现状? 正确的国家基础研究计划应该建立在对自身能力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基础研究最有价值的是两类工作,一是基于科学家兴趣的自由创新,这类工作的实施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敏锐洞察力的科学家;另一类是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这类工作需要对现实世界具有炽烈热情和广泛知识的科学家。 对应的这两类人才有可能产生“顶天立地”的成果(重大知识突破和技术突破)。而中国的基础教育缺乏生产这两类人才的机制,中国教育模式盛产的是中间层人才——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具备生产各类科技论文的技术诀窍。继而导致中国基础科研更多产出的是中间层成果,这些成果往往既不回答重大科学问题,也不回答现实的技术问题,更多扮演国外科研生态的优质填充物。这类中间层人才规模巨大,产出的科研成果数量也非常可观,有点像啤酒肚,肉多但不太管用。 近年来,总是有人把基础研究落后的首要问题归咎为投入不够,这是在误导政府。中国基础研究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下功夫,才能培养出适应国家基础研究战略需要的人才队伍,改善基础研究的效能。 基础研究一是要解决“顶天立地”人才的培养问题,二是发掘和合理使用“顶天立地”的人才,并不是只有院士和大牌教授才能搞基础研究,真正具有创造能力的是年轻人。现实的科技资源配置只认头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三、中国应该复制美国的基础研究战略吗? 中国基础研究战略的另一个误区是,拿美国的基础研究战略说中国的事,希望有同等规模的机构设置、同等规模的基础研究投入。 但是,我们不能复制美国的基础研究战略,除了上文提及人才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的基础研究规模与其全球霸权相适应,因而具有收放自如的能力。美国战后基础研究的成果并非总是在本国完成产业化,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其盟国的创新协同完成产业化,但这些产业化成果一旦形成对美国本土产业的威胁,它总能够通过霸权将其巧取豪夺收归囊中。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借助美国基础研究的成果,迅速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动态存储芯片占领全球大半市场,将美国甩在后面。美国人通过其半导体协会散布“日本芯片企业将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言论,游说美国政府启动了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制裁,对日本征收100%的反倾销税并逼迫日本签订《日美半导体协定》,短短三十余年,日本半导体产业在全球份额从最高80%(1988年)急剧下滑,到至2019年已下滑到个位数。 新近的例子是法国明星公司阿尔斯通被肢解的著名案例。阿尔斯通在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竞争中占据上风,美国人干脆动用司法手段,在2013年4月逮捕了阿尔斯通的全球副总裁皮耶鲁齐,最后通用电气用170亿美元收购了阿尔斯通的电力业务。 所以,美国基础研究战略布局是基于其全球霸权的逻辑,我们的基础研究只能是与国家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匹配,如果照搬美国战略,不是明智的选择。(全文完) 创作不易,用心坚持,欢迎请BaGua喝几杯爱心咖啡!打赏并支持本文 打赏并删除本文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文章地址:用户邮箱:打赏金额:USDT 请输入数字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周路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