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选我最喜欢的男演员,我可能,不,我一定会选于和伟。
演刘备,仁君之极,一字一句皆发肺腑;演曹操,枭雄之极,翻手为云覆手雨;但于和伟信手拈来,再现三国风云人物,两个迥异之人,仿佛专为他量身打造,演起来丝丝入扣,毫不违和。
后来看他的《觉醒年代》,瞬间就被他点燃,陈独秀那种文人的傲骨,革命者的热血,还有文人革命者的多血质的歇斯底里,一下就把我们带回了五四的狂飙突进。
后来再看他的《我是刑警》,他扮演秦川。我们跟随他破了一个个真实的案件,看着他一天天衰老,到最后他佝偻着身体,满脸沧桑,我们似乎也瞬间人书俱老。
他的执着、无奈、愤怒和决心,深深把我们置于破案的场景之中,情感随之起伏波动。
他把一个老刑警刻画得惟妙惟肖,很多刑警都把于和伟引为知己。他们都认为于和伟干过刑警,在他们眼里,于和伟就是一个老刑警,是自己人。他的微表情,他的习惯性动作,他硬通货的台词就是刑警的口头禅。
最近大火的《沉默的荣耀》,更是让于和伟直接封神。
于和伟扮演吴石将军,让两岸人集体泪目,这是特定历史下最有意义的一部剧,迄今零差评。
为了演好吴石将军,于和伟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走访英雄故居,找到相关人员深入交流,查看了吴石将军的很多文字,甚至包括审讯中的记录以及将军的片言只语,就是要全方位把握将军的精神内核,要演出将军的神。
于和伟知道,演吴石不是在扮演一个角色,而是要重现一段历史,要展示一位隐秘战线过去不能公开但今天必须要展示要歌颂的一位英雄,而且这个英雄实名呈现,这是极为罕见的。
所以他的表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是对英雄最起码的尊重,也是对那段历史的尊重。正如于和伟在吴将军墓前的表白:“你们的名字有人知晓,你们的功绩与世长存。”
为了演出将军的清癯,显示将军的刚毅,于和伟减重15斤。他还苦学方言,甚至练习将军的书法,一定要在气质上贴近将军。
当然更重要的是表演和刻画,那句让华夏儿女同掉泪的台词,就是于和伟加的:“若一去不回,就一去不回。”
于和伟低沉的声音和节奏,使得这句台词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
于和伟饰演吴石,除了寥寥几句台词,更多是通过微表情和压抑的姿态,瞬间让人进入血雨腥风,让人感到无边的黑暗,感到窒息的沉重。
《沉默的荣耀》,荣耀是今天我们的缅怀,当年的他们只有“沉默”,于和伟用“沉默”来刻画吴将军,用无声来表演。他不说话,但一举手一投足,哪怕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让人有代入感。
作为孤岛官阶最高的隐秘战士,吴石所要经受的,是任何人都无法理解的孤独,是任何人都无法触及的坚定,也是任何人都无法抵达的高度。
哪怕最爱的妻子和女儿,他都不能说半个字;即便最信任的徒弟聂曦,他也不能坦诚交流。失败不能有痛苦,成功不能有喜悦,这是多么大的寂寞。这份孤独和沉默,只能属于自己。
第18集长三分半钟的独角戏,于和伟情感传递全然借助面部表情,以及松领带、指尖颤抖等肢体语言,展现角色内心的挣扎波澜和坚定等复杂心理,堪称表演教科书。
还是在18集,于和伟在审讯室里突然暴起,一掌拍桌,怒吼:“你说谁是叛徒!”一瞬间,热搜“于和伟吼碎玻璃”冲上第一。网友惊呼,原来演技可以这么杀人。
《沉默的荣耀》之后,于和伟72小时四次登上《人民日报》。演艺圈当中,能被《人民日报》点名表扬的演员不多,三天四次表扬的更是绝无仅有。
但就在这个当口,网络传言于和伟捐出了《沉默与荣耀》的全部片酬1200万。这让更多人对于和伟增加了崇敬,我当时听了也深为震撼。
于和伟小时候很穷,他是家里的第九个孩子,他3岁丧父,母亲老了,奶水不足,他是吃自己大姐的奶水长大的,也是姐姐卖了钢琴让他读书的。
他做演员后,有7年时间住地下室,跑了20多年龙套,但却抓住一切机会打磨自己的演技。
很偶然,做群演时,他一个整理袖口的动作,被张艺谋导演欣赏,这才获得了机会,然后一步步走出来。
终于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获得白玉兰奖、金鹰奖、飞天奖、华鼎奖、金鸡奖等奖项,是中国男演员获奖大满贯得主。
大器晚成后,生活刚有一点起色,他给8个哥哥姐姐每个人都买了一套房,这是他的细腻和感恩,我们喜欢这样的于和伟。
但后来吴石多地纪念馆都说没有接到1200万捐款,这是一个错误信息,这个谣言让于和伟很尴尬,简直架在火上烤。
没有捐款说捐款,这谣言肯定不是来自于和伟。那么来自谁?如果有人无心捧杀则是无脑,如果别有用心之人进行道德绑架则是无耻之尤。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其实,于和伟是否捐1200万,对今天的我们并不重要,能够塑造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才是一个演员最大的价值。
没有捐1200万的于和伟,仍然德艺双馨,仍然是我们心目中的不二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