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绮珊,我的嗓音为什么是这样?

黄绮珊,我的嗓音为什么是这样?

三联生活周刊 内地女星 2017-10-11 14:31:22 850

在大众印象中,黄绮珊只是个大嗓门歌手,她的音域很广,出道27年后才被人们熟知。不过,我们在娱乐节目里听到的那些,似乎都不能代表她的嗓音……


《小霞》

“关于嗓音”,黄绮珊反复的问过自己,这个天生的宽广音域曾经让她觉得陌生,也曾经给她带来梦想和热情,甚至孤独和彷徨。黄绮珊的新歌录的差不多了,和《小霞》相比,她认为这是一次技巧上的尝试,那是录音室里碰触来的新的声音。演唱会还有一个月,她已经为自己设定好了歌单,最后选择做“小霞”还是“黄绮珊”,她还没有决定,只是觉得上一张专辑在听众那里反响淡淡的。

2015年的最末几日,一张名为《小霞》的专辑悄悄上市了。封面上没有过多的文字,只是一张黄绮珊捂住口鼻的相片,从那个角度看,甚至很难分辨出歌者是谁。

专辑《小霞》封面

黄绮珊似乎想掩盖住那个大嗓门的她。她开始用回“小霞”这个名字,她似乎有些刻意的回避那个符号性的、娱乐舞台上的她,相片灰白的色调如同这张专辑,淡雅、整洁。

这是一张反高潮的专辑,没有“霸气”的声音,没有人们熟悉的流行歌曲,十余首歌的情绪一致,听者很难想象这个嗓音、这个如同北欧气息的爵士流行配音来自他们熟知的那个黄绮珊。

《小霞》唱的倒像是她自己,专辑中有三段伴有人声哼鸣的纯音乐,那似乎代表着小霞的出生、青年时代、未知的未来。黄绮珊分别将它们命名为《三段往事1、2、3》。

细节和“小嗓门”充斥在整个专辑中,像一个真实女孩的气息,歌词里唱的是生活琐事和闺蜜,轻巧也厚重,轻巧来自情绪,而厚重则是来自音乐的收缩和内敛。

“小霞”的名字似乎比黄绮珊更适合这张专辑,却也造就了专辑的小众,在公众心中,她似乎被定型了,她就是那个“长得不咋地”的大嗓门歌手,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她想唱什么,会唱什么新歌。


黄晓霞

黄绮珊本名黄晓霞,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便分开了,在她印象中,自己在三岁时便已经开始张口唱歌了。那时候她和外公住在上清寺的一个大杂院里,正值文革时期,喜欢唱样板戏的外公是个京剧票友,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黄绮珊本能的跟着唱了起来。

那是她童年的舞台,街坊的鼓掌和微笑是她的动力,她似乎在那里找到了一种“关注”,一种莫名的演唱冲动。黄绮珊说:“我的嗓音好像从三岁时就是这样,歌喉清亮,我觉得那是家族的遗传。”

黄绮珊

在真正成为一名歌手前,黄晓霞本能的模仿着每一种她听到的声音,之后也随着母亲搬到了学田湾,在那里,12岁的她第一次听到了邓丽君的声音,“那是1980年”,黄绮珊说。

于是,《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渐渐变成了《又见炊烟》、《在水一方》,磁带、收音机让当年学校里的这个“问题女孩”,变成一个宅女,找到了音乐上的信仰。

1986年,华桦舞蹈团招生,黄晓霞想报考的原因是那里有“歌队”,她背着妈妈问后妈要了200块钱的保证金,成为了一名文艺工作者。某天,歌队队长抱着吉他,自弹自唱,晓霞坐在他旁边跟着哼哼。那队长有些不屑的看着她,用浓浓的重庆话问道:“你以为你也会唱歌么?来试试。”

于是,晓霞张口唱起:“对于沉重的往昔,我有太多的眷恋,但我从来不叹息”,这是苏芮的《明天还是要继续》,黄绮珊至今能记得那个队长面部表情的变化,他惊讶着放下吉他,要她留在歌队,说着站起身找团长去了。就这样,黄晓霞第一次有了歌手的身份。

黄绮珊在2013年《我是歌手》中演唱《等待》

在一个重庆音乐人的聚会上,第一次有些怯场的晓霞,被当时的师傅逼着唱了一首张国荣的《莫妮卡》,很快她成了音乐圈的一分子,跟着他们走穴、赚钱,一场五十、八十。

1987年,黄晓霞在某个大型体育场走穴时选唱了《在水一方》、《一样月光》,两首风格迥异的作品,她躲在幕后唱了一首,故意让现场听众误以为她是个穿着纱裙的那种美女,之后当她顶着爆炸头,穿着迪斯科裤子走上台的时候,观众开始站起来哄笑。1989年,她去了海口的望海楼唱歌,作为太平洋音像公司的第二批歌手,她每个月可以拿到3000元的固定工资。


黄绮珊


后来,晓霞就变成黄绮珊了。

广州的“卜通100”,那里曾经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源地,是最好的歌厅,是原创音乐的基地,那英、崔健、朱哲琴、林依轮等人都在这里表演过。捞仔当时只是那里的吉他手,其他一众乐手都成为了之后音乐圈里的知名幕后制作人。

“南漂”黄绮珊在那里报考了三次才成功,然而,或许是性格限定了她并没有得到自己期待的曝光率。“当时挣钱不是我最大的梦想,心里想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变红,这个想法支撑着我走了很久,直到后来变的成熟起来,当时整个人的感觉就是在,怎么说呢,发梦,哈哈哈哈。”黄绮珊说。

黄绮珊了解自己的特点,因为常有人跟她说,“哎呀,这个婆娘这么丑,可一张嘴唱歌,人都醉了。”于是,有人建议她去搞一搞自己,动动牙齿和脸。黄绮珊也曾经埋怨过自己的外形,她甚至质问过妈妈为什么把自己生成这样,她说,“我后来意识到,不能随便动,会影响唱歌的,这是个痛并快乐着的事,我整个人就是个音箱,虽然不好看,但是好用。”再之后,每当有人给她提出这种建议时,黄绮珊就回:“你闭着眼睛听吧。”

在台湾的五年,让黄绮珊错过了一些在大陆成名的机会,一张《躲在音乐背后的人》见证了那段过往的时光。后来她来到北京,在《将爱情进行到底》中与小柯对唱了《我还能做什么》。这也像是一个给自己提出的问题,她不想放弃音乐,但是面对着生活的窘境,她需要给自己找到答案。


成为黄绮珊


她也曾想过转行,开过火锅店,开过服装店,做过临时女工,2005年,黄绮珊开始接触网球,其后取得过网球业余赛制7.0北京站混双冠军、三个单打比赛亚军、两个女双第三名的成绩。同时,她开始进入教会工作,在2009年来到新加坡神学院进修,并学习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她觉得自己从2000年后的某天突然意识到,自己曾经落下了很多学习的机会,“从头开始学习,从小事开始做起是一个必经之路。”

她曾经演唱的歌曲“灯塔”改编自福音歌曲《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其中一句歌词“海水已冲走愤怒,灯塔的光,划破浓雾,屹立不变的爱,忽然领悟,铭心刻骨”像是在唱自己。自此她已经不在意红还是不红了,在教会时,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嗓音的变化,她开始了解自己是在为谁而唱,开始学会在音乐中感动,然而她从未告知教会,自己曾经是一名歌手。

后来的事,众人皆知了。

黄绮珊在2013年《我是歌手》节目中演唱《离不开我》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黄绮珊便是在2013年《我是歌手》的舞台上。那时候,黄绮珊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当时的那个黄绮珊了,更不是少年时那个喜欢模仿别人的歌手,她经历了孤寂和冷漠,再次回到热闹的人群中,显得有些惊喜和不安。

那时候黄绮珊还在新加坡上学,她当初只想唱两场,却没想到一路走红,她不断的飞行在新加坡和湖南、厦门之间,中途被琐事打扰着补课、练唱。再后来人们常常在电视上看到她,听她唱那些人们熟悉的音乐,看她张大嘴巴惊艳四座。人们纷纷评论着她的技巧、实力,黄绮珊也开始学会任人评说。

直到《小霞》的出现,黄绮珊才能有一丝喘歇,两个名字,像是她的两种身份,一边是张扬,属于别人、一遍是内敛,属于自己。对于即将开始的"绮·唱"演唱会,黄绮珊觉得:“小霞可能又要歇一歇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最美康巴」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